漆器尋發展,古城覓知音——揚帆漆行調研團
平遙推光漆器是中國四大名漆器之一,以其獨特的推光技術和描金彩繪技藝著稱,是山西平遙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2023年寒假期間,安徽財經大學寒假社會實踐團隊揚帆漆行調研團前往平遙古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平遙推光漆器的歷史淵源、文化特色,探究民眾對于平遙漆器的認知與傳承意愿。
深入到平遙古城大街,可以看到統一裝飾的各類門店,其中每隔十幾米就會看到一家推光漆器小商鋪,鋪子不大但都容納了各式各樣的漆器品。據相關數據證實,截至2021年年底,平遙縣已登記的推光漆器生產經營個體戶又92家,已登記的企業又23家,這些商鋪都主要遍布在古城內各大主要街道。通過與多個商鋪主人的交流了解到,有的小商戶甚至都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主要呈現家庭作坊的經營模式,基本上都是由一個人完成漆器制作的多個過程,所以大多都會選擇一些體積比較小、需求量比較大的漆器,如紙巾盒、名片盒、首飾盒等。這些漆器品的主要銷售對象就是平遙古城的外來游客,但近年來確實受到了環境影響,各個商鋪都并不景氣。但由于價格小商鋪的價格比較低,成為多數游客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當問道,“為什么看起來每個商鋪的漆器品樣式和圖案都比較相像,并且相較于中國漆器博物館的定價而言要親民很多。”商鋪主人是這樣回答的,“其實近十幾年來,漆器品上的設計圖案各家各戶都相互借鑒,一般哪個樣式暢銷就會選擇多生產制作,大家也并沒有覺得是在抄襲模仿,畢竟都是一樣的處境。”所以,經濟形勢的落寞和漆藝低迷的創作陷入了死循環之中。
走出商鋪,在大多數個陽面的十字路口旁可以見到拄著拐杖曬太陽的老人,他們大多都見證了時代變遷下古城的發展。向老人詢問得知,推光漆器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手藝,老一輩人的手藝是相當可敬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注重商業利益,把傳統手工藝看作是經濟來源,傳統的大漆用化學漆和腰果漆替代,手藝人隨便學一年半載手藝就可以開個漆器鋪子。而外面來的游客其實大多是不識貨的,只顧便宜就隨便買一個做紀念品,導致現在古城里面“賣漆器的比買漆器的還多”。由此可見,分散經營的漆器個體戶反而給漆器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而作為民眾更多的是希望傳統的技藝能夠原原本本的傳承下去,而不被糟蹋。
通過對隨機游客的訪問得知,部分游客在來到平遙古城之前對推光漆器有所了解,但大部分的游客是第一次見到推光漆器品,并表示的確比較驚艷。但不知道在哪里可以買到比較正宗完美的漆器品,也不太有人愿意花費高昂的價格將笨重的漆器品作為旅游紀念品帶走。
本次實地調研,團隊成員認識到了以下的問題?偟膩碚f,目前平遙古城內的推光漆器產業包括兩大類,一種是一家庭作坊為主的個體工商戶,另一種是有著完整產業鏈的大型企業和大師創辦的工作室。推光漆器市場整體上呈現出多方面問題,首先是因為以小作坊生產為主的漆器鋪較多,導致現在市場上存在有大量制作工藝不規范、化學漆和腰果漆替代傳統大漆的千篇一律的低端漆器品。良莠不齊的漆器品同時誘發了無序盲目的價格競爭,造成了嚴重的市場分化。再者是漆器品缺乏創新,實用性很差,相較于國外餐具、文具等產品與漆器的結合,國內市場上基本上都是首飾盒、屏風、家具等傳統的不太實用的產品,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也很難得到長期的發展。最后是對于漆器商戶的管理不足,缺乏政府引導。除了發展相對較大的企業之外,大多數的個體戶經營分散,缺乏統一的管理,難以形成規范的模式,相關的政策也難以落地,對傳統技藝的保護仍舊欠缺。
非遺技藝的保護是社會上每個民眾的職責,對于政府要積極引導,對于傳承人要踴躍創新,對于個體經營戶要遵循市場秩序,對于社會各界要履行自我的職責,共同的努力才能讓非遺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時間:2023-02-24 作者:梁美蓉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匯集你我之力,成就美麗鄉村
- 為助力鄉村振興,挖掘鄉村振興戰略成果。我們到張家口市康保縣進行了實地調研以及入戶走訪,這篇新聞稿記錄了我們實踐的過程和我們的實
- 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