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響應習總書記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號召,電子科技大學“同心致遠”實踐隊以十年金獎團隊iGEM和科研育人“腦智明珠”班為執行主體,聯合四川省科技館、都江堰錦康唐氏綜合征殘疾兒童助殘服務中心,以探尋古今科學文化奧秘為內核,走進四川、安徽等六省十地,通過實地考察、線上調研、科普宣講、科學家訪談、社區服務等形式,線上線下雙線并行地開展為期2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既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推動前沿科學傳播,更促使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理想,與時代同呼吸,與祖國共命運。
古蜀文化溯源行:尋根溯源、學史增信實踐隊走進神秘燦爛的三星堆,深挖三星堆青銅神樹、黃金面具、銅大立人像的文物故事,將其生動地再現在觀眾面前,解密千年前的古蜀人民智慧與精神。
實踐隊尋訪匠心獨運的都江堰,解碼都江堰水利工程持續運轉兩千多年的奧秘,深挖李冰父子率領百姓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真實歷史故事,極大加深了實踐隊成員對川蜀大地歷史文化的認識。
當隊員們走進三星堆和都江堰古代科學家的智慧遺產的時候,志愿者們紛紛感嘆先民的智慧和想象力:“這些是不為歲月所改變的東西,更是古蜀文明的最好見證。作為當代青年,應該承襲古代科學家鉆研的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并將這種自信帶到自己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去,以小我影響大我,帶動文化浪潮的興起。”
革命紅色追夢行:追光覓影,學史崇德紅色科學家先輩中,不乏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老戰士”。實踐隊走進成電校園,尋找成電紅色科學家,切實對話人們身邊的科研“頂流”,了解最真實的紅色科學家、紅色教育家的故事,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紅色科學家精神。
先輩在中國這一片熱土上,遍布紅色印記、深烙革命腳印。實踐隊以傳承紅色革命歷史為初心,隊員們各自返回家鄉,分別前往四川、廣西、浙江、安徽、黑龍江、內蒙古六省,追尋紅色土地,探訪家鄉紅色革命舊址。在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賞浙東兒女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在廣西憑祥友誼關聽“紅旗插上城樓、廣西全境解放”的熱血故事,在李家發烈士紀念館頌“黃繼光式的戰斗英雄”保家衛國、浴血奮斗的大無畏精神,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看“大慶精神”在這片“黑土地”上迎風飄揚,在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尋知青開赴前線、駐守邊疆的青春歲月。在這些紅色教育基地中,隊員們重溫艱苦奮斗的革命歷史,回顧浴血奮戰的革命歲月,了解“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并制作“我和我的家鄉”微黨課,讓熱血黨史“放聲吶喊”。
在百年科技奮斗史中,科技工作者們前仆后繼,燦若繁星。實踐隊以弘揚科學家精神為主線,翻閱歷史書籍、訪談新聞、傳記視頻,通過摘錄、轉載、整理等方式總和成冊,基于前期調研所得數據,迎合大眾獲取信息的習慣,形成云集科學家榜樣故事的紀實小傳、群像畫冊、新聞篇章,記錄下百年來始終為建設祖國、服務人民而奮斗的中國脊梁,講述中國青年接力綻放的熱血擔當,將全面立體的紅色科學家形象呈現在公眾眼前。
懷揣拳拳愛國之心、科研報國之志的紅色科學家故事令隊員們為之震撼;行走的黨史課,給實踐隊員們深刻而觸動心靈的學習體驗。大家紛紛表示:要承續先輩之志,學習他們的家國情懷與愛國熱誠,學習他們的淡泊名利、勇于創新,
并且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投身祖國的建設之中。現代公益科普行:賡薪續火,學史力行 “這個智能小車也太神奇了吧!” “我回去也要讓我媽媽給我買一臺相機!”實踐隊聚焦唐氏綜合征,走進都江堰錦康唐氏綜合征殘疾兒童助殘服務中心,關注“唐寶寶”們的成長發展。實踐隊依托自身生物學科專業特色,帶著自主研發的自動避障小車,帶領唐寶寶們操作、避讓自動避障小車,帶去智能小車表演,提升“唐寶寶”們的反應力及避障能力;隊員通過幫助“唐寶寶”們使用相機拍攝,引導“唐寶寶”們去發現美、認識美,提升他們的想象力及注意力;成員開設“美育涂鴉課堂”,通過涂色和紙藝教學,一對一耐心帶領“唐寶寶”們認識涂色和折紙的意義,從亂寫亂畫到完成作品,從跟不上步驟到折好一只小青蛙,提升他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此外,實踐隊還走進唐氏康復訓練中心周圍的社區,通過宣發傳單、調研問卷、有獎問答等方式開展關于成都市市民對唐氏綜合征的了解程度調研報告研,形成調研報告,提升公眾對于唐氏綜合征的認知及宣傳唐氏綜合征的危害。
“原來藍藻是這樣的嗎?”“大腦腦區原來是這樣分工協作的,我以后也要去當研究大腦的科學家!”實踐隊聯合四川省科技館,打破疫情的壁壘,以線上云直播的形式開設六個課時的沉浸式新科普課程。實踐隊設立了以藍藻生物學應用及大腦科學研究為支撐的“課程+教具+舞臺劇”的沉浸式科普系列活動,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希望讓科技走向大眾,讓科學不再沉默。
一是,以專業系統化科普課程為內核,探秘生物科學,以專業視角提升科學素養。例如在藻類講堂中,志愿者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藍藻的起源、發展、演變、進化,同時帶去原創歌曲《那些藻兒》,并伴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精美的PPT將藍藻的發展、應用、創新娓娓道來;在大腦科普課堂中,以原創的卡牌游戲切入,由淺入深地介紹大腦如何演化而來,帶領大家認識腦的結構、腦區的分工與合作、研究大腦的方法、腦機接口技術及腦科學的未來展望。
二是,以自主創新性教具為輔助,調動科學興趣。在科普的過程中,為了更清晰的表現生物學知識,成員們創造了采用環保材質制作的創新性科普教具。通過創新的科普教具能將讓晦澀難懂的知識變得直觀易懂,深入淺出,讓小朋友們快速理解主題,領悟課上知識,小朋友們紛紛表示:這樣的科普課,有幾堂我就想上幾堂!
三是,以趣味沉浸式舞臺劇為外顯,感悟科學擔當。實踐隊在B站、大學生實踐網等平臺上投遞原創舞臺劇視頻《大腦家族》,以從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大腦使用為切入點,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大腦不同的位置控制著自己不同的活動。用問題導向引導孩子們在心中產生疑問,并且產生更多的好奇心,從而主動去探索大腦的奧秘。小朋友們紛紛表示:原來大腦這么神奇,我以后也想要探尋大腦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