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聽說過,也沒看到過這些東西。平時沒時間看,新聞上也沒有,我們不了解,這些問題我們也沒辦法回答。這個東西我們在電視上都看不到,都不了解,宣傳都不到位。”當實踐隊成員問起英山纏花時,很多居民都這樣回答,原本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地居民的了解程度卻異常的低。
8月11日至8月16日,湖北醫藥學院“指繞綻芳華”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開展了關于英山纏花的普及度的調查。在6天的時間里,實踐隊的3名隊員分別在英山縣縣城和各處鄉鎮進行了走訪調研,卻發現英山纏花在本地的民眾普及度并不理想,很多民眾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英山縣有一個名叫“英山纏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最艱難是第一天。我們第一天去了縣城,最后調研情況非常不理想,甚至完全不在我們的預料之中。”線下活動小分隊隊長何暢無奈地說,“我們沒有想到情況會這么差。我們第一次做走訪調研的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大家滿心都是雄心壯志,但是顯瘦給了我們狠狠一拳。現在天氣太熱,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門,找不到目標對象;即使找到了,很多時候在聽說要問問題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拒絕,這是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在我們第一天開始活動的時候給我們的打擊很大。”
“我沒聽過這個東西,但是經過介紹我覺得這個可以發揚,既然是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本地的特色,政府應該要大力支持,很可惜我沒有看見過真實的纏花產品,感覺它肯定會比圖片上看著好看得多!”一位被采訪者感嘆,“本地人連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沒見過,說出去別人都不相信。”這樣的感嘆在采訪過程中隊員們聽過很多次,每一次聽到這樣的感嘆心中滿滿的都是遺憾,也是對她們繼續堅持宣傳纏花的激勵,未來她們會繼續吸取新興的力量進一步宣傳英山纏花。
線下活動小分隊隊長何暢向大家介紹制作纏花最主要的就是一個“纏”字,把一根蠶絲線分成兩股,將準備好的紙模與細銅絲粘和,再將四股蠶絲線品行纏到紙模上。纏花制作很好上手,一些基本的紙模就能制作出很多不一樣的作品。做纏花最主要的就是需要耐心,靜下心來慢慢制作。制作一個纏花快則幾天,慢則幾個月。它可以做小的配飾,也可以做大的鳳冠,它的表現力很強,因為蠶絲線的光澤感,一個好的纏花產品往往能以假亂真。
“在我們自己親自制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很多樂趣,當你沉靜下來只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是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的,只能感覺到絲線在手指尖纏繞。成品完成后或許是一朵花,或許是一個小蝴蝶,或許是一只蜻蜓,就好像用絲線在手中創造了一個生命。”線下活動小分隊隊長何暢說,“這種感覺不是說一說就可以讓人體會到的,我們也進行了入戶宣傳,親自教感興趣的人學習制作纏花。”
“做這個很需要耐心,紙模只有那么一點,設計過后就變成了一朵花,還是很奇妙。以前沒有聽說過,現在自己學習制作了才知道它的奇妙,之前都是紙上談兵。難還是有一些難的,在繞線的過程中要保證四股線是平行的才會好看,如果控制不好還會讓‘露白’,線會在紙模上滑動,滑動之后白色的紙模底就會露出來,這個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大的問題。”一位對纏花感興趣的阿姨在學習后感嘆。
團隊成員沈晨說:“我們在教的時候也很忐忑,害怕自己教不好,畢竟我們不是專業人士,只是恰巧對它很感興趣所以自己在網絡上找教程學習過,所以我們還是很害怕自己教不好或者有些問題回答不上來。還好最后的結果是好的,無論如何,我們都把它宣傳出去了。我們樂觀一點,一傳十,十傳百,或許知道纏花的就越來越多了。”
“希望這次的社會實踐能讓大家學到一些待人處事的方式,在整個社會實踐活動期間給我感觸最大的就是一定要學會待人接物,這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時也讓大家在不斷的宣傳和講解中更多的了解英山纏花,學習一些專業之外的能培養情操的技能。最后希望英山纏花有更好的發展,走向中國,走向世界,讓更多人知道英山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