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湛江解放道路,走進遂溪紅色文化
[廣東海洋大學電院紅湛隊9月1日訊](通訊員:林正茂):為了積極響應國家對于高校的黨史宣傳的學習教育的政策,為了挖掘黨史的歷史意義,為了用實際的行動成果來迎接黨的二十大。廣東海洋大學社會實踐團隊電院紅湛隊來到了湛江市遂溪縣下洋村(國防教育基地)開展廣東海洋大學2022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電院紅湛隊分別開展了尋訪地點、了解歷史、交流學習、總結收獲,四個實踐環節,其主要目的為探索湛江黨史文化的過程中,弘揚湛江紅色基因的精神,把這份歷史帶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去學習繼承這份紅色文化
尋訪地點-下洋村
湛江市濉溪縣下洋村(又名霞洋村),位于湛江市遂溪縣之北13公里處,總面積5250畝,其中耕地面積1131畝,人口約1300人,其中40%的村民在家務農,60%村民外出打工。下洋村經過半年的開發建設,已經建好了一個初心廣場和誓師廣場,其中包含初心火炬塔、東征紀念碑(其旁是東征始發地)、東征橋和東征湖等景點,在初心廣場旁邊有一個朝東公祠。
2018年,遂溪縣委縣政府根據鄉村振興戰略將下洋村作為“基層黨建+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的示范點進行改造和建設,下洋東征革命史館的建設是其中一項重點工程。2020年7月,下洋東征革命史館開始動工建設,2021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下洋東征革命史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二層樓。第一層展陳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東征歷程的圖文資料,東征事跡浮雕墻,東征事跡情境,東征主要領導人名錄等。
現在,該村已成為中共湛江市委黨校分校、中共遂溪縣委黨校、遂溪縣老干部教學教育基地、湛江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了解歷史-粵桂邊東征解放軍
下洋村是原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東征支隊誓師首發地,具有珍貴的革命遺跡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是湛江“紅色村”黨建示范點之一。當前國家正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以促進鄉村振興。作為紅色革命村,下洋村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大力開發紅色旅游資源。
1948年2月,為打破敵人圍剿封鎖,保存部隊主力,開辟和發展新區,原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組建東征支隊,歐初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轄一個團(三個營),指戰員共800人。下洋村群眾基礎好,又是遂溪北區堅固的革命堡壘。部隊決定開赴下洋村集中學習和整編進行東征,司令部設在村中朝東公祠。
當年的后期總指揮李康年組織下樣村和周邊的群眾共60多人,給部隊籌款籌糧,煮飯做后勤,支援部隊東征。東征支隊于1948年4月5日夜間,在朝東公祠誓師出發,1948年4月5日,東征支隊會集在下洋村集訓,當晚誓師東進。
交流學習-東征精神
在尋訪的過程中,我們還走到了陳列館,里面陳列著一系列的有關東征軍的歷史,從中我們了解到了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東征,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主動性進軍,吸引和分散了國民黨對南路重點“清剿”兵力,減輕了遂廉化吳革命根據地的壓力,打破了國民黨當局消滅南路人民武裝的計劃,有力地支援了粵中地區的革命斗爭。
“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發出的時代號召。國富必須強軍,軍強才能保國安寧。
實踐小總結
東征烈士永不朽,東征精神世代傳!我們在這里感受到了遂溪下洋村的紅色文化,同時我們實踐隊員也充分認識到當時國民黨剿共的規模之大,也充分認識到了,粵桂邊戰士對于這樣的艱難險阻,依舊迎難而上,他們用他們的身軀為后世爬出未來,用手中的槍,擊出新中國的偉大藍圖,經過此行對于湛江革命烈士以及湛江黨史有進一步的了解,作為中國當代新青年,我們應接過上一輩的歷史重擔,勇往直前。我希望這次能更好的宣傳湛江黨史,弘揚湛江紅色文化。
廣東海洋大學電院紅湛隊 負責編輯:林正茂
時間:2022-09-02 作者:電院紅湛隊 林正茂 來源:廣東海洋大學 關注:
- 尋訪冠縣曲藝文化
- 為了能夠達到深入探索冠縣曲藝文化和發揚冠縣地方非遺劇種的文化魅力,2022年7月25日,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儒韻齊風,匠心故里
- 09-02
- 生態魚米美食香,青春賽道做先鋒
- 此次社會實踐,團隊在稻漁共生生態模式推廣的基礎上,立足五位一體特色模式,通過訪問恒興水產和國聯水產,探訪預制菜發展特點,挖
- 09-02
- 守護青少年身心健康,健康瀏陽在行動
- 8月26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聯合湖南省瀏陽第一中學、瀏陽市腦科醫院共30人組成的專家團隊在瀏陽市開展了“身心健康 向陽花開”暑期社
- 09-02
- 湖醫藥學子深入基層,了解英山纏花現狀
- 8月11日至8月16日,湖北醫藥學院“指繞綻芳華”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開展了關于英山纏花的普及度的調查。在6天的時間里
-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