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號召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今年8月,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懷揣在社會實踐中用家鄉變化強化普通群眾道路自信的初心,踐行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理念,積極開展“走近中國道路,宣講‘道路自信’”社會實踐。
在調研中接受發展現狀教育實踐團成員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對河北、甘肅兩地發展情況展開調研。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圍場鎮金字村村委書記李永華重點介紹了環境治理工作。實踐團成員了解到,村干部為了解決“臭水溝”、“牛糞山”等重點污染問題,挨家挨戶進行溝通,積極主動承擔村內清理垃圾、清掃牛糞重任。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原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風輕云淡,而是吃苦耐勞精神的指引下從事具體辛苦的普通工作。
走進甘肅省甘谷縣八里灣鎮八里灣村,漫山的花椒、辣椒、玉米映入眼簾。在村委書記桑有明的介紹下,實踐團成員了解到了當地經濟發展的現狀。傳統的小農經濟無法實現農民增收,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引導當地適宜種植花椒、辣椒、玉米的土地率先種植這類經濟作物,初步增加經濟收入,再逐步引導其他農戶轉換種植結構,保證了當地每人年均6000元以上的收入。為了暢通銷路,村委積極招商引資,在當地成功建立了第一個青貯飼料加工廠,成功延長了產業鏈。實踐團成員深刻意識到基層工作不是簡單的跑跑腿就可以,更需要提高站位、開拓眼界,先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才能真正保證當地農民穩產增收。
在深度調研中增長才干基層村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的了解如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感悟如何?對身邊發展變化的了解程度和滿意度如何?
圖1 實踐團成員程海霞在八里灣村與村民交流
圍繞這三個問題,實踐團成員精心設計了問卷內容,花了三天時間走進村莊。向村民發放了130份問卷,耐心指導村民填寫。問卷結果顯示,兩地村民雖然對理論內容的了解不足,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來的國家成就和家鄉變化滿意度極高,這是中國道路自信最穩固的基礎。
在社會宣講中做出貢獻在實踐活動最后,實踐團成員充分提煉社會調研成果,將所思所想用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群眾的語言融于宣講,激發了群眾廣泛的共鳴,增強了村民的道路自信。

圖2 實踐團成員張淞博在金字村村委進行宣講
為了使宣講效果不斷提升,實踐團成員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深刻總結。實踐團成員發現村民群眾們由于生活背景原因,理論知識不夠深厚,就將專業名詞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村民們對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非常關心,實踐團成員就貫通中外進行分享;村民們對周邊生活注意力較多,實踐團成員就從大政方針角度重點講解身邊變化的發生緣由。通過宣講,增強了實踐團成員自身對于中國之治在基層的認識,也向村民傳遞了道路自信。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身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只有學會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給不同的群體講出不同的中國故事,用宣講啟發群眾、凝聚群眾,才能持續做好理論宣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本次社會實踐,實踐團成員不僅深化了理論認識,還提高了自身宣講能力,更加堅定了在神州大地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信心和決心。實踐團成員表示,身為當代青年,要強化自身本領、勇擔時代重任,更要腳踏實地,愿做螢火,為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