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總書記踏上軍營村25年之際,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同心振興求發展”實踐隊帶著對落后鄉村快速脫貧的好奇,追尋幾十年間發生的轉變,踏上了前往廈門同安軍營村的路途。"/>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7月4日訊】(通訊員 :林江灃)在習近平總書記踏上軍營村25年之際,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同心振興求發展”實踐隊帶著對落后鄉村快速脫貧的好奇,追尋幾十年間發生的轉變,踏上了前往廈門同安軍營村的路途。
一進村,不同于軍營村是廈門海拔最高、位置最偏遠的行政村之稱,映入隊員們眼中的是滿園春色——不著邊際的茶樹。與1997年的景象不同,茶葉種植面積已經擴大了幾倍,村里號召科學種茶,建起了茶葉加工廠,新進了做茶機器使得茶葉品質不斷提升,這一整條完整的產業鏈使得軍營村經濟快速發展,改變了“山上不見樹,粥里不見米”的落后局面,奠定了至今茶葉仍為主要產業的基礎。
當時的軍營村委會主任始終堅持著時任福建省副書記習近平 “要在村里多種茶、多種果,發展第三產業”的脫貧發展理念,推廣村內“先富帶動后富”的發展思想,由當地的茶葉龍頭企業積極發揮其領頭作用,2010年起更是由高水銀等人邀請專家指導種茶。將因地制宜結合科學生產,軍營村目前做到了家家戶戶都有茶園,經濟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隊長任家慧有幸采訪到了帶領全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任村委書記的高泉國書記,高泉國書記引領并見證了軍營村半個世紀以來天翻地覆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我提出茶葉加工的思路,他提供了相當重要的支持,”他與隊員們交談著,時不時看向窗外山坡上的不同作物,“我們村始終記得習近平的叮囑,要種茶、種果也要多種樹。” 圖為實踐隊傾聽高泉國書記講訴往事。
多種樹,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保護壞境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的前瞻性思路,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也是為何目前眾多鄉村都在發展旅游業,軍營村的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特別好的原因。在走向高山黨校的沿途中,隊員們見到了許多勤勞工作、各司其職的村民們,,從熱情的村民們口中隊員們了解到茶葉已不再是軍營村發展經濟的唯一途徑了,鄉村旅游業成為了軍營村發展的新路子。
或許很多人會問難道旅游業的發展不會影響村里的日常生活嗎?
對此,一位農家菜負責人解釋說,旅游業改變了村里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近幾年來道路修的越來越平整,生活基礎設施也日益完善,現在的生活已經跟山下同樣便利了。隊員們也注意到快遞驛站也在村中心開了業,更有農村淘寶這樣頗具創新意義的店鋪使山上山下生活水平更接近。 圖為實踐隊隊員采訪茶業老板
除了日常生活的改變,鄉村旅游業還改變了軍營村人員的分布。軍營村發展的前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前來發展,不僅僅是下山打工的年輕人,更有看好軍營村旅游業發展的應屆生前來辦民宿。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里的民宿基本都處于滿員狀態,有家長帶著孩子體驗生活、大學生公司聚餐和辦婚禮等等。
一位與2021年受政府號召而返鄉的青年茶商興奮的向隊員們展示了軍營村近幾年來他的收獲,愈加廣闊的茶園和更加先進的制茶工藝使得他的生活更加美好。在前往參觀茶園的路上,隊員們了解到年輕人給軍營村帶來了許多生機和更加科學的生產方式,也讓大家看到了軍營村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在2018年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軍營村村部引入廈門旅游集團作為鄉村旅游合作運營,進行整體打造村落型旅游目的地,并合資成立了軍營紅鄉村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景區的運營、民宿平臺管理、村民培訓、營銷推廣等,助力軍營鄉村旅游的發展。“如今軍營村發展的越來越好作為參觀者與見證者我感覺非常榮幸,也明白了規劃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未來也將讓自己投身于其中。“25歲的少年微笑中好像也更堅定了未來要從事的事業,肩負的使命。 圖為實踐隊隊員參初心使命館照片
茶商在經過一片民宿區時解答了隊員們關于民宿供不應求的疑問。原來在16年4月7日,同安區委黨校在軍營村設立了高山教學點,開始將鄉村旅游業與黨建相結合,因此越來越多的黨員、大學生開始來軍營村學習、體驗。自高山黨校教學點被確定為省委、市委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踐基地”以來,軍營村的生產更加規范化、規模化、創新化。
“黨校辦到高山上,教授請到家門口,學員深入田間頭,百姓獲得雙豐收”這樣的黨校辦學理念深入軍營村每個黨員心中,也再一次打響了高山黨校的名氣。高山黨校開展了特色培訓班,讓更多的人學會了習近平總書記幾十年前就留下的前瞻性精神,讓重走初心路引領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黨員傳承精神、感受作風,創造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精神效益。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一份子,隊員林江灃表示自己將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端正自己的思想態度,切實踐行“兩學一做”,通同時將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訪貧問苦、心系群眾的為民作風帶到日常工作中,強化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高山黨校前集體合照
今年作為“十四五”的重要一年,即使軍營村早已脫貧,村委負責人更希望軍營村走在鄉村振興的前列,將軍營村打造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唯一的新農村,希望讓更多的人重新踏上這條初心路,讓更多人的人聽到和學到這里發展的故事。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同心振鄉求發展隊 責任編輯:陳琰,任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