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紀不忘季夏痛,苦難再造輝煌城
8月28日,西北工業大學“持先行思想,尋強國足跡”實踐隊隊員陸續參觀了大釗公園、唐山抗震紀念館唐山抗震紀念碑、以及唐山地震紀念館。唐山大地震將這座城市撕裂,而唐山人民堅韌不拔再造了唐山輝煌。隊員們參觀大地震有關的系列遺址,了解唐山的英雄過往,紀念當年的抗震歷史,感悟歷史中的英雄事跡。
紅色初心永不忘,災后重振興新城大釗公園位于唐山市中心地帶,原名“人民公園”,為了
紀念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于1986年更名為大釗公園,由彭真同志親自題寫園名。
隊員們從木板路而來觀望大釗先生的雕像,偉人的精神力量如兩側的松柏般萬古長青,永垂不朽,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大釗先生有改革社會的決心與拯救民族的思想——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正是因為有了人民群眾的
托舉,中國革命才最終取得勝利。
參觀時,恰有個小男孩興沖沖而又好奇滿滿地拽著自己的母親前來參觀先生的雕像,這位母親悉心地回答著兒子的疑問,并教導他一定要學習繼承先輩的精神理想;同時,有位中年人推著自己坐輪椅的父親前來瞻仰,畫面令人動容。正是因為有大釗先生才讓中華民族沖破黑夜,這頭東方雄獅才逐漸蘇醒。

大釗公園還有一座唐山抗震紀念碑。站到紀念碑下,可以看到高聳的紀念塔直入云端,抬頭望去,仿若與當年逝去的人們聯結成的一座巨橋,不由得讓大家想起當年大地震時,擔著余震的風險,依然堅決不放棄每個人的人民解放軍,這無疑體現了黨和國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所說:“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這座高大的紀念塔正是解放軍同志偉大的象征,正是他們,托舉起了人民的安定幸福;正因為有了這些逆行的人,才讓人民不再害怕困難,不再恐懼困境。這正是國家所給予人民的底氣以及與災難抗爭的勇氣。
在塔前,有位父親為他的女兒講述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在整個過程中,他的眼里沒有恐懼,有的是祖國給的自信與底氣。
如今,在公園里有嬉笑打鬧著的小孩子,也有健身踢毽子的大爺大媽,人們依著自己喜歡的模樣去生活,不再感到仿徨,有的是
對國家和民族復興的信心。我們這一代青年應傳承先輩精神,發揚奮斗品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我們的貢獻。而因那場災難而長眠于此地的人們,看到這番景象,也當是心中安然有所歸吧。
隨著走訪的逐漸深入,唐山緩緩揭開了她的面紗,向我們展示了這座城市、英雄城市的深厚底蘊,后續實踐隊還將進行更深的發掘。
今看鳳凰重展翅,涅槃再起贊豪英實踐隊到達唐山抗震紀念館,感受
英雄的人民托舉這座英雄城市涅槃重生的奇跡。紀念館中的游覽,給了實踐隊員們很深的感悟。唐山,創造了城市涅槃重生的奇跡,慘烈的大地震曾經摧毀了她,但她頑強自救,在八方支援中迅速療傷,譜寫了一部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壯麗詩篇,重生并快速發展的無窮魅力驚艷全球。
四十六年前,幸存者奮掙扎之力,移傷殘之軀,匍匐互救,以沫相濡,黨中央、國務院迅速作出部署,急電全國火速救援。十余萬解放軍官兵星夜馳援,舍生忘死,排險救人,清墟建房;五萬名救援大軍運送物資,解民倒懸,救死扶傷;四面八方捐款贈物,數十萬噸物資運達災區,唐山人民得以渡過缺糧斷水之絕境。
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的鳳凰,昂鳴于渤海之濱,奮翅于冀東沃野。
唐山的涅槃離不開
英雄的人民的偉大精神。毛主席說:“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抗震救災精神
托舉起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人民
托舉起英雄的城市。這讓隊員們認識到,偉大的民族精神
托舉起偉大的中國人民,偉大的中國人民
托舉起偉大的中國。
悼遇難百姓,復唐山建設結束了抗震紀念館的參觀,實踐隊員們馬不停蹄來到了抗震紀念碑和唐山地震紀念館。
唐山,市民們生長于斯的熱土,城市足跡曾經凝固在了
1976年7月28日3點42分53.8秒—一場7.8級強烈地震襲擊了唐山,將他們與
24萬親人生生割裂,賴以生存的家園夷為廢土,一座百年歷史的工業忠貞毀于一旦,災情之重,損失之巨,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見。

24萬人民雖遠離我們,但我們永遠紀念親人,永遠不忘記歷史,便將遇難者的名字深深的刻在了紀念石碑上,以告慰陣亡之親人。實踐隊員用鮮花悼念他們,看著他們的名字就仿佛有生命一般在和我們交流,多么希望他們可以看到災后唐山重建的壯闊景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用真實和虔誠來詮釋唐山鳳凰涅槃的神奇,這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更是民族精神的禮物。
之后,隊員們緊接著參觀了唐山地震博物館,了解了從地震的開始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救援,再到災后的重建。
隊員們了解到,從地震開始,全國人民和解放軍便全力奔赴唐山進行救援,為百姓做飯,運輸衣物,搭建臨時避難所,保證災區人民有飯可吃、有衣可穿、有地可住。震后的幾個月,對于災民和救援者來說都是最為艱難的,解放軍與災區人民相互支撐,平穩度過了震后饑渴傷病的危難時期。

今天的唐山,在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大力努力下,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英雄的唐山人民整裝待發,我們堅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定在不遠的將來!

西北工業大學動力與能源學院
文案|呂宗奇 姬旭陽 張嘉琛
圖片|丁澤琛 張藝凡 高嬋娟
審核人|劉海涌 徐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