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為獲取文化創意產業園相關的行業與專業意見,把握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的整體趨勢,了解文化創意產業園管理模式和發展狀況,從而提升社會實踐報告寫作的科學性、具體建議的可行性與針對性,“京溪渡泉”社會實踐調研團有幸與文化行業資深從業者、文化創意產業園領域專家、原北京市石景山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王亞迅先生進行了訪談。王亞迅先生曾負責北京市重要文化資源與冬奧主要賽場之一的北京首鋼園等項目的運營與管理,在文化產業管理領域經驗豐富。在訪談中,他分享了發展文化事業與產業對于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關鍵作用、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的意義與需要,詳細介紹了北京等地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現狀、優勢與問題,并針對濟南的實際情況,對調研團目前得出的考察成果提出補充與優化建議。
王亞迅先生首先肯定了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在國家文化事業整體布局中的特殊地位。發展文化產業是國家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國家、企業與個人等不同主體帶來多方面的好處,而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政府在新時代的文化責任。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文化創意產業園能夠得到政策的保障與資金的支持,從而發展壯大,政府也能夠更好地踐行其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宣傳先進文化的文化職能。因此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和文化創意產業規劃和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得到政府的認可并獲取其支持,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他從幾方面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的影響要素,文化產業發展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城市能不能培養出一定數量的文化產業消費群體。雖然不同的城市文化能夠影響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偏好,但是只有達到了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才能夠保證消費者有余裕進行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這就是文化產業與商業之間存在的緊密關聯。因此在一個城市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時候,應當使其數量與規模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避免做出與實際狀況不符的規劃。
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的另一大關鍵是人才,目前文創園發展的常見模式是特定文化行業從業者駐扎在一片區域,形成一種地區集中化的產業布局,利用其科學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政策傾斜等優勢,從而產生集聚效應,不斷發展壯大。因此,該行業從業者的平均素質便關系著該文化創意產業園可能的發展前景,包括其文化產業的經營狀況,以及從業者是否能夠持續為文創園注入發展動力,因此文創園吸引人才的能力也成為其發展的關鍵要素。
他向調研團坦言,文化創意產業誠然是蓬勃發展且廣受關注的新興產業,但其并不具有板上釘釘的“吸金”能力,相當一部分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盈利能力較為有限,處在不存不濟的狀態。它們的普遍特征是只將文化用作概念或幌子,實際上仍然在經營缺乏特色的餐飲業。而只有建設發展契合消費者文化消費偏好、滿足其文化需求的文創園才能夠獲得核心競爭力,成為行業頭部,從而真正實現盈利,也為經濟與文化發展注入動力。
而關于北京文創園成功經驗的可復制性以及在濟南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可行性問題,王亞迅先生認為首先確實需要區分哪部分優勢是由于北京的首都身份而獲得的或者和某一商戶的自身條件高度相關,哪部分則是相對而言可復制的。而又需要在后者之中選取與濟南的氣質最貼合、與其具體情況相對匹配的,再進行因地制宜的經驗遷移。而他對濟南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持樂觀態度,濟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山東省省會城市,傳承著作為“孔孟之鄉”的齊魯大地的燦爛歷史,自身更是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風貌和豐富的文化資源,而目前濟南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情況較不理想,仍存在可觀的發展潛力,因此其擁有著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先天優勢,也滿足文創產業園發展的綜合條件。濟南在未來應當充分利用文化優勢,同時借助政府扶持與人才驅動,補足其消費能力的相對弱勢,挖掘消費新增長點,充分釋放其文化消費潛能。
訪談的最后,王亞迅先生又為調研團報告寫作提供了更為具體的建議,為調研團得出結論的思路進行糾偏,推薦了更優的行業資料查找路徑。通過訪談,調研團對文化、文化產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園在北京的發展都有了更直觀與深入的了解,在交流中體會到調研團的考察與現實應用之間存在的聯系,并收獲了更嚴謹清晰的實踐報告寫作思路。“京溪渡泉”社會實踐調研團非常感謝王亞迅先生對社會實踐項目的無私幫助,也期待與他的再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