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學子三下鄉:尋遺徽州行 推普助鄉村興
15日清晨,團隊成員在學校主教前集合,在簡單而隆重的出征儀式后,團隊成員踏上了前往祁門縣的征程。經過六個小時的車程,終于抵達祁門縣。下午4點,團隊成員來到祁門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并與非遺專家章四海書記進行深入交流。章書記為我們介紹了祁門縣目前的非遺傳承情況,并系統為我們介紹了當地語言文化資源建設情況及普通話傳承情況。
團隊成員楊萍萍認為,地方戲曲目連戲“目連救母”“百善孝為先”的文化內涵在今天仍舊有新的文化內涵,目連戲在今天仍有巨大的教育意義,值得當代青年學習。而祁門縣政府積極與高校學院互助對接、建立校園非遺基地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目連戲這一傳統戲曲在青年群體中有更廣泛的影響,可以有效解決目連戲難以深入青年群體、受眾較為局限的目前困局。
團隊成員楊曉婷認為,傳承非遺文化,不僅需要在青年人中擴大影響,更需要“從娃娃抓起”,而祁門縣開辦目連戲臉譜繪畫班等措施,將目連戲以孩子們喜愛的方式呈現,有效促進了目連戲得傳承發展。
通過進一步訪談,團隊成員了解到祁門縣方言復雜難懂,當地政府主要通過小品相聲等演出方式讓普通話深入群眾,通過公職人員普通話考核等方式提高公職人員的普通話普及率。
通過與章書記進行訪談,團隊成員王誼聯感受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祁門縣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她說,祁門縣既是“祁紅故里”,又被稱作“御醫之鄉”,正是因為這樣深厚的文化積淀,才孕育出徽州目連戲這樣意蘊綿長的戲曲。一代一代目連戲傳承人將古老而珍貴的戲曲文化代代相傳。目連戲中蘊藏的孝道文化與向善向美的精神在傳承中播撒,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祁門百姓。
對于章書記談到了目連戲這一珍貴的鄉村語言文化資源目前存在的傳承和發展問題,實踐隊員更能感受到自己挖掘目連戲語言魅力,助力鄉村振興的應有之責。
下午6點,推普實踐團深入祁門縣各個街道,向來往路人發放調查問卷,并向受訪居民宣傳普通話的重要性,圍繞“什么是普通話”“為什么要說普通話”“怎樣說好普通話”等問題向居民進行系統介紹,并幫助當地居民進行正音,將推普工作落實到實處。
團隊成員還深入當地紅茶茶館,與茶館老板進行交流,團隊成員了解到,祁門受徽州歷史上人口變遷影響,方言復雜多樣,如果不能規范普通話發音,會阻礙與各地旅客的溝通交流,普通話的推廣及規范發音,對于當地民宿、特色旅游、茶葉出售等產業的發展,有極大影響。
團隊隊長趙星月說,通過此日的社會實踐調研,我們深入了解了祁門縣當地的鄉村語言資源建設現狀及普通話推廣普及程度,激發了我們對于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方案提出的更深入思考。通過今天的走訪調研,我們更深切的感受到鄉村語言文化資源的魅力以及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的必要性,我們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今后的走訪調研中,用我們的努力助力地方戲曲語言資源建設,為鄉村振興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時間:2022-08-29 作者:王誼聯 趙星月 來源:“徽風戲韻”推普實踐團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