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記錄與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教案記錄
1. 情境導入(5分鐘)
◦ 展示生活中一些利用三角形穩定性的實例,如自行車的車架、籃球架等,提問學生:為什么這些結構要做成三角形的形狀?它們有什么特點?
◦ 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的穩定性與三角形全等之間的聯系,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2. 知識回顧與問題提出(5分鐘)
◦ 復習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和性質,通過PPT展示兩個全等三角形,讓學生指出它們的對應邊和對應角。
◦ 提出問題:如果要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是否需要知道它們的所有對應邊和對應角都相等呢?能不能通過更少的條件來判定呢?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3. 探究活動(20分鐘)
◦ 活動一:一個條件下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 讓學生在紙上分別畫出一個邊長為5cm的三角形和一個內角為45°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之間對比所畫的三角形。
◦ 教師展示不同學生畫的三角形,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只給定一個條件時,兩個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結論:只滿足一個條件(一條邊或一個角)不能保證兩個三角形全等。
◦ 活動二:兩個條件下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分別嘗試畫出滿足以下條件的三角形:
◦ 兩條邊分別為3cm和5cm;
◦ 兩個角分別為30°和60°;
◦ 一條邊為4cm,一個角為45°(角為已知邊的鄰角或對角)。
◦ 小組內成員相互比較所畫的三角形,討論交流后,各小組派代表展示小組討論結果。
◦ 教師總結學生的發言,通過多媒體展示更多不同情況的反例圖形,使學生明確:給定兩個條件時,畫出的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 活動三:三個條件下的三角形全等探究(重點探究“邊邊邊”)
◦ 引導學生思考當滿足三個條件時,會出現哪些組合情況。
◦ 重點探究“三邊對應相等”的情況。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用尺規作一個與已知三角形三邊對應相等的三角形的過程:
◦ 已知△ABC,作△A'B'C',使A'B' = AB,B'C' = BC,A'C' = AC
◦ 步驟:
◦ 畫線段B'C' = BC;
◦ 分別以B'、C'為圓心,BA、CA為半徑畫弧,兩弧交于點A';
◦ 連接A'B',A'C',得到△A'B'C'。
◦ 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練習本上按照上述步驟進行尺規作圖,然后將所作的△A'B'C'剪下來,與△ABC進行疊合,觀察兩個三角形是否能夠完全重合。
◦ 通過學生的操作和觀察,引導學生歸納得出“邊邊邊”判定定理: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邊邊邊”或“SSS”)。
◦ 用符號語言表示
4. 例題講解(10分鐘)
◦ 例1:如圖,已知AB = CD,AD = CB,求證:△ABD ≌△CDB。
◦ 分析:要證明△ABD ≌△CDB,根據“邊邊邊”判定定理,需要找出這兩個三角形的三條對應邊相等。已知AB = CD,AD = CB,而BD是兩個三角形的公共邊,所以可以利用“SSS”判定定理進行證明。
◦ 例2:如圖,點A、C、F、D在同一條直線上,AF = DC,AB = DE,BC = EF。求證:△ABC ≌△DEF。
◦ 分析:首先由AF = DC,利用等式的性質可得AC = DF,然后結合已知的AB = DE,BC = EF,就可以運用“邊邊邊”判定定理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
5. 小組合作練習(10分鐘)
◦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發放一份練習題,題目如下:
◦ 如圖,AB = AC,AD = AE,BD = CE,求證:△ABD ≌△ACE。
◦ 已知: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AB = CD,AD = BC,求證:∠A = ∠C。
◦ 小組內成員共同討論解題思路,合作完成證明過程,教師巡視各小組,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展示小組的解題過程,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和補充,教師最后進行總結和點評,強調證明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和易錯點。
6. 課堂小結(3分鐘)
◦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探索三角形全等條件的過程、“邊邊邊”(SSS)判定定理的內容、符號語言表示以及應用該定理進行證明的方法和步驟。
◦ 鼓勵學生分享在本節課中的學習收獲和體會,以及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感受。
二、教學感悟與反思
本節課通過多種解法對比以及數形結合,幫助學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本質。在實際問題轉化環節需要加強訓練,特別是建立方程的過程。下節課將重點講解特殊問題。
作者:朱麗偉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