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尋韻昆曲,以戲育人”實踐服務團走入昆山戲曲博物館所在地——正儀老街。近年來,昆山市政府大力開展"昆曲回老家"工程,出臺《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探尋“讓昆曲回家,讓昆美綻放,讓小鎮長興”的發展路徑。在實踐團實地走訪正儀老街的過程中發現,要讓這一古老藝術真正“回家”,仍面臨著雙重現實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昆曲文化生態的傳承斷層。
正儀老街作為昆曲發源地,當地居民們對昆曲的認知度普遍有限。實踐團走訪過程中,受采訪的餛飩店老奶奶說“自己喜歡看昆曲,但老街中卻找不到班子。”土生土長的大爺坦言“自己在小鎮從小就沒怎么接觸昆曲”,甚至常來蘇州的游客老爺爺也表示“昆曲是在最近十幾年才被重新提起,他以前并沒有過多了解過昆曲,且自身對于昆曲不太感興趣。老一輩昆曲傳承人大多已經離世”。這些現象折射出老街昆曲傳承的雙重困境:民間演出團體的缺位與代際傳承鏈條的斷裂,讓文化基因難以融入日常生活場景。
其次便是文化空間與生活場域的割裂。
實踐團注意到,老街現有的昆曲文化載體與居民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離。盡管“昆曲小鎮”標識隨處可見,但居民日常接觸的昆曲元素較為有限。昆山百戲博物館獨立于正儀老街生活圈外,以至于居民日常生活與昆曲的交集有限,游客們也很難在老街中感受到昆曲文化。在昆山戲曲博物館中,接受采訪的游客表示只知道附近的昆山戲曲博物館,卻不知道正儀老街與昆曲的淵源。
在走訪昆曲主題餐廳時,成員們發現當地珍藏的昆曲文獻和道具,但平時少有居民專程前來參觀。實踐團成員小李建議:“如果能把這些展品搬到社區活動中心,讓居民遛彎時就能駐足觀賞,效果可能會更好。”
昆山文旅部門同樣也注意到正儀老街存在的可改進之處,正將“增強居民對昆曲的理解和參與度,擴大傳統昆曲的影響半徑”作為轉化文化遺產為社區可持續發展動力的核心策略。正儀老街的復興既需要政策引導,也需通過戲劇教育實現昆劇的活態傳承。本實踐團隊將緊扣政策導向,持續深入地方調研,以青春力量搭建文化橋梁,助力實現“昆曲回歸,戲曲育人,小鎮繁榮”的發展愿景,讓昆曲在發源地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