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報告題目:非遺剪紙寄初心,社區體驗促振興
團隊名稱:“非遺剪紙寄初心,社區體驗促振興“-大學生暑期鄉村振興實踐團
指導老師:李建融
作者:盛企業、徐啟元、林俐、郭思其、陳可馨
摘要: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2023年6月27日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非遺剪紙寄初心,社區體驗促振興”-暑期鄉村振興實踐團走進宿遷肖橋村,對肖橋剪紙進行社會實踐調研。在實踐過程中,為了深入了解肖橋剪紙的文化背景及現實意義,實踐團在當地書記的帶領下參觀了肖橋剪紙博物館。成員們從中了解到肖橋剪紙給肖橋村帶來的經濟發展和衍生出的工業鏈,同時,從肖橋村走出去的公司與工廠也運用本身的影響力推廣剪紙,從而實現互利共贏,實現鄉村振興。此次實踐活動讓團隊成員受益匪淺,深刻明晰傳承非遺文化對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并將通過自身努力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三下鄉;肖橋剪紙;鄉村振興
一、實踐背景肖橋剪紙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剪紙藝術,起源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肖橋鎮。肖橋剪紙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細的剪工而聞名,被譽為中國剪紙的瑰寶之一。肖橋剪紙的特點是線條流暢、刀法細膩、造型獨特。肖橋剪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當時肖橋鎮的居民以剪紙為生,他們將剪紙作為一種裝飾和祈福的手工藝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肖橋剪紙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并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賞。如今,肖橋剪紙已經成為蘇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都會舉辦剪紙展覽和比賽,吸引了眾多的藝術愛好者和游客。
二、實踐目的近些年,隨著國家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傳承。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們要堅定四個自信,尤其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中華文化。剪紙作為非遺文化的一種,具有獨特的藝術 魅力與濃厚的文化內涵。為了近距離了解剪紙文化、傳承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今年7月,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非遺剪紙寄初心,社區體驗促振興”三下鄉實踐團隊走進宿遷市埠子鎮肖橋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三、實踐內容(一)觀——肖橋剪紙,曉——非遺文化
黃河故道,千年古鎮,埠子鎮肖橋村剪紙已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其發展鼎盛時期在清末民初。6月27日,實踐團隊成員在肖橋村肖書記的帶領下參觀肖橋剪紙博物館。通過參觀,隊員了解到:近年來,肖橋村正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建設剪紙特色文化村,成立剪紙協會,豐富剪紙內涵,努力打造具有宿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品牌。
實踐團隊來到肖橋村黨群中心,在黨群中心內過道倆側的玻璃上,成員們隨處可見用剪紙制作的黨徽、“富強”、“民主”圖案等作品。肖橋剪紙博物館內有單獨的場所供游客親身體驗剪紙的制作過程,游客們可以借此體悟到肖橋剪紙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為肖橋博物館內剪紙作品《源遠流長》。 盛企業 供圖
(二)仿——剪紙制作,獲——剪紙技巧
6月28日,實踐團隊成員跟隨當地非遺傳承人陳師傅與朱師傅,觀摩他們制作剪紙的過程,系統性學習制作剪紙的技巧。他們告訴成員們廣義的剪紙包括雕、鏤、剔、刻、剪共5種手法,常用的是剪與刻。在剪紙前,需要準備的工具主要有5個:紙張、剪刀、刻刀、蠟盤與磨石。陳師傅說,在設計剪紙時,需要我們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運用各種圖案、顏色和形狀進行自由組合。在剪紙的過程中,每一刀每一折都需要精確而細致的操作,一絲疏忽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效果,只有專注于手中的每一個動作才能剪出優美精致的作品。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學習后剪出的蝴蝶圖案。 盛企業 供圖
團隊成員在肖橋剪紙的非遺傳承人朱老師的帶領下成功剪出了喜字以及一些簡單的圖案。接著,團隊成員在經過學習后,剪出來較為復雜的蝴蝶圖案。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實踐團隊成員已經對常用工具的使用方式、基礎剪法等內容有了一定了解。大家決定結合院徽、院訓,設計一些具有學院特色的作品。
(三)傳——剪紙技藝,促——鄉村振興
實踐團隊成員分為三個小隊,分別前往南京市、蘇州市、淮安市進行剪紙文化的宣講與剪紙技藝的傳授。讓更多人深入了解肖橋剪紙文化,不僅能夠促進肖橋當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更能保護和傳承非遺剪紙藝術、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圖為淮安小分隊所在社區的小朋友們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 盛企業 供圖
1.南京小分隊
團隊成員來到南京市鼓樓區鳳凰小區,向當地居民介紹肖橋剪紙的文化背景,并手把手教居民動手剪紙。
居民李奶奶很希望能通過這次的活動學會一些簡單的剪紙,于是團隊成員教導李奶奶剪較為簡單的“春”字。成員告訴奶奶,因為對折,所以只需在紙上剪下半個“春”字,再將紙展開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春”字了。李奶奶躍躍欲試,在南京小分隊隊員的幫助下,成功完成了剪紙作品“春”。李奶奶夸獎與感謝,讓南京小分隊成員感到由衷的高興與自豪。

圖為南京小分隊正在為社區居民講解剪紙悠久歷史。 熊彥 供圖
2.蘇州小分隊
“民國十八年,年僅18歲的埠子鎮剪紙藝人梁漱華,以一幅《草蟲鳴海棠》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展出并獲獎。近年來,埠子鎮肖橋村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間傳統技藝,請民間藝人對剪紙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在蘇州姑蘇區金獅社區內,蘇州小分隊隊長這般介紹著。
隨后,蘇州小分隊成員們向社區青年學生展示已完成的手工剪紙,讓他們能夠近距離感受剪紙藝術的精湛。成員們對“春”、“囍”和“蝴蝶”的剪法進行演示、講解、教學。

圖為蘇州小分隊教學后居民的優秀作品展示。 盛企業 供圖
3.淮安小分隊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所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這凸顯了幼兒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最基礎的啟蒙教育,在幼兒中進行“非遺”文化的培養,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國民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培養幼兒熱愛和傳承“非遺”文化意識,推動“非遺”文化的長遠發展,淮安小分隊成員前往淮安市盱眙縣盱城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面向幼兒園、低年級學生,開展“非遺”剪紙教育實踐活動。實踐團隊以播放剪紙動畫為始,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對于剪紙的興趣。隨后,實踐團隊成員分發剪紙道具,與幼兒進行互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剪紙的制作過程,感受非遺文化。最后,再以視頻播放和PPT講解等方式,向幼兒介紹中國“非遺”剪紙文化,引導幼兒熱愛、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正在細心教學。 盛企業 供圖
四、實踐成果(一)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
在各個小分隊宣傳過程中,隊員們積極抓拍精彩瞬間,用照片、視頻等形式來展現調研過程。同時,暑期社會實踐隊將調研學習的內容形成新聞稿以及公眾號推送,向學院及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進行投稿,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時效性、傳遞性和開放性等特點,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肖橋剪紙及促進社區振興的重要作用。
(二)創新開展鄉村剪紙+旅游,推動文旅融合
實踐團在參觀肖橋剪紙博物館時了解了肖橋剪紙的歷史與發展,在行至工業區時,隊員們了解到當地工廠可以分為食品加工類、手工藝術類和工業類。這些工廠拉動了肖橋村的經濟發展,同時,廠家在對外合作時以剪紙作為禮品贈送,提高了肖橋剪紙的知名度,從而帶動了當地的旅游業。游客可以參觀當地優秀工匠的精彩作品,感悟肖橋剪紙獨特技術,參與制作一些簡單且生動的剪紙作品。
(三)體悟肖橋剪紙,助力鄉村振興
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振興至關重要,肖橋剪紙作為當地文化振興的重要資源,應進一步進行整合、開發與創新。肖橋村書記指出:“我們堅持既要‘顏值‘、又要’內涵‘,讓特色更加凸顯、鄉村更有亮點,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為此,成員們為了當地發展建言獻策,并自愿將肖橋優秀剪紙作品帶往南京,蘇州和淮安進行宣傳與銷售,提高肖橋剪紙知名度,擴大其銷售通道,助力鄉村振興。
五、感悟體會通過剪紙宣傳活動,大家都獲得了很多寶貴的成果和收獲。
首先,實踐團為了宣傳剪紙,先前往肖橋村向當地有名的工匠請教并學會了剪紙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了動手能力,創造力及欣賞水平。在后續宣傳剪紙的時候,制作精美的ppt及提前準備的宣講資料都讓這次社會實踐剪紙宣傳提高了一個水平。
接著,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瑰寶,它承載著歷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結晶。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傳承自己的文化傳統,同時也能夠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交流,讓更多人們感受到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美感,增強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實踐團明白宣傳活動時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策劃。
在策劃宣傳活動時,實踐團需要明確活動的宗旨和目標,確定要傳達的信息和要達到的效果。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更好地組織和執行宣傳活動,確保宣傳效果的實現。
其次,宣傳活動團隊需要具備專業的能力和知識。隊員們需要了解傳統文化的背景和內涵,掌握宣傳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傳達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同時,隊員們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以便更好地完成宣傳活動的任務。
最后,宣傳活動團隊需要保持熱情和耐心。宣傳活動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團隊成員持續的努力和投入。剪紙實踐活動需要參與者親自動手完成剪紙作品,可以鍛煉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專注力和耐心。總之,剪紙實踐活動不僅具有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意義,還可以培養參與者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也為他們的生活增添樂趣和快樂。
參考文獻[1] 剪紙在禮儀民俗中的應用——評《中國民俗剪紙史》[J]. 王平.中國造紙,2020(02)
[2]鄒豐陽.古代文獻中的剪紙史料探析[J].文化遺產,2021(03):119-126.
[3]王立秋.非遺傳承視角下的黑龍江海倫剪紙藝術文獻歸檔研究[J].山西檔案,2018(04):151-153.
[4] 從剪紙藝術探析民俗文化[J]. 魏曉東.大觀(論壇),2022(03)
[5]史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J ].江西農業,2017(05):116-11民族藝術,2019(3):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