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開展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深扎社會基層,領略鄉村振興成果為主要內容。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奉獻意識,鍛煉實踐能力,增長才干,加深對鄉村振興這一時代強音的認識。文章以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中心,以“走進樂器之鄉,共筑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促進團為例,深刻探究了鄉村振興大主題下農村的致富過程,提升實踐團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并針對當前青年大學生對鄉村振興認識淺薄的部分問題,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促進鄉村與青年的“雙向奔赴”。
關鍵詞:鄉村振興;青年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
一、“三下鄉”對促進鄉村振興的意義(一)動員青春力量,增強建設美麗鄉村的積極性
(二)豐富科學知識,注入鄉村振興動力
(三)培養社會責任感
二、鄉村振興視角下“走進樂器之鄉,共筑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 “走進樂器之鄉,共筑鄉村振興”三下鄉實踐團的8人,在2023年7月15日對河南省蘭考縣徐場村進行參觀調研,了解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以及村民對鄉村振興的看法和感受。
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回信中,肯定了“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這一觀念。并對大學生寄予了厚望,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鄉村與青年是“雙向奔赴”的。青年大學生給農村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其專業知識以及先進的發展理念能夠改善農村目前眼光的局限。而鄉村振興基層的考察和實踐,也可以為大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塑造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真正到基層去,又怎么能真正了解“振興”一詞的意義。本團隊赴河南省蘭考縣徐場村,與農村群眾廣泛接觸、了解和交流,從中獲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體驗。了解徐場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政策;是如何通過種植泡桐樹制作古琴、改善交通運輸、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來實現小康富裕的;村民對鄉村振興的看法、感受和建議等問題。感染、吸引我們青年學子積極投身于鄉村建設,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實現鄉村和青年的“雙向奔赴”。
- 問卷調查
實踐團隊提前設計了7-8個問題,在2023.6.20-7.1發布三下鄉推動鄉村振興調研活動調查問卷,以此來調查當代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看法以及了解程度。團隊發布問卷共有8個問題:家鄉所在地;對鄉村振興的了解程度;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家鄉的鄉村振興政策主要傾向于哪些方面;您決定鄉村振興的好處有哪些;您認為農村致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本次三下鄉活動與樂器相關,對中國的傳統樂器你是從哪種渠道了解的;在樂器生產中,您比較感興趣的方面有哪些;作為一名大學生,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后,您打算怎樣促進鄉村振興。問卷調查共有10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分別來自河南、山東、青海、浙江、山西等10個省份,其中家鄉在農村的占比44%、城市占比32%、鄉鎮24%。調查結果顯示,對鄉村振興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占比5%、基本了解占比49%、了解一些占比44%、不了解占比2%,總體來說,部分青年大學生對鄉村振興大主題還存在一些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入的情況,不過大多數大學生都足夠了解鄉村振興政策。此次調查中,當代年輕人認為鄉村振興最關鍵的是依托特色資源,培育新型產業,并且更傾向于農產品種植的發展。另外,大家對鄉村致富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并且愿意為此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特色產業調研
團隊赴河南省蘭考縣徐場村,采取實地調研的方法了解當地以古琴古樂器為主的特色產業發展。從商丘出發歷經3個小時到達徐場村,并提前聯系當地村主任為團隊8名成員進行詳細的產業介紹。在實地調查過程中,徐場村村主任首先為隊員們講解了徐場村目前的發展狀況以及政策實施情況,之后,在主任的帶領下,隊員們參觀了古琴的整個制作過程。從原料到制作工具,再到設計理念,整個過程的繁雜和細致讓隊員們嘆為觀止。從制作古箏的“真秦樂器”作坊到制作“墨武琴箏”作坊,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作坊之間相互分工合作,共同致富。徐場村的古琴以泡桐樹為原材料,并利用現代的激光雕刻技術打造出各式各樣的“新潮”古琴,借助科技的進步,激光雕刻不僅提高了古琴制作的效率,而且還提升了當地產業的知名度,很多外國的演奏家慕名而來挑選上等的古琴。這也將古琴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化春風細雨,無形中滋潤了外國友人,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訪談調研
在到達徐場村前,團隊事先準備好訪談問題以便在走訪的過程中隨機采訪村民,獲取第一手資料。此次實踐過程中,團隊挑選的訪談人物是“真秦樂器”的老板娘,并采用錄像的方式記錄全程。在說明來意后,老板娘非常熱情的歡迎團隊的成員們,也表示愿意和我們分享自身依靠古箏這一特色產業成為“大老板”的經歷。從她的個人經歷中能看到九年來徐場村家家戶戶脫貧致富道路的縮影。從在樂器廠打工發現樂器的原材料泡桐樹是就地取材,從而萌生自己當老板去生產樂器的想法,到自己開店銷售樂器,這一路有艱辛有收獲。九年前,還是國家級貧困村的徐場道路泥濘交通不便,缺乏通訊工具信息閉塞。村民們大多數都是將在家做好的琴背進城放到琴行,再通過琴行轉賣后收納貨款,以此補貼家用。這就使得樂器制作規模小,銷售耗時長,村民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后來,隨著政府幫扶政策的出臺,徐場的樂器廠擴大了規模。又因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政府通過網絡對徐場進行宣傳,很多客戶慕名而來,村子的樂器銷路逐漸擴大,家庭手工作坊的生意越做越大、越來越好。剛開始是夫妻二人在做,后來擴大了規模,招聘員工,進而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這一產業鏈的影響下,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以前的村里都是泥濘的路,出行十分不便,現在不需要出門,利用電商銷售坐在家里就能收到訂單。隨著村里交通的改善,快遞也能上門取貨,實現了在家賣貨自由。村民們相互合作,成為合作單位,負責產業鏈的方方面面,組合到一起,讓大家都有活干。這樣的方式,讓徐場村只用了九年的時間就實現了脫貧,實在是一個創舉。
在了解了目前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看法后,團隊成員在徐場村通過村主任的耐心講解,參觀了古琴、古箏和琵琶制作的全過程;深入了解了蘭考縣固陽鎮“巧媳婦”工程的基本情況、徐場村特色產業發展道路及政策。徐場村實現了家家戶戶都成為生產作坊、村民自己當老板、全村都參與到樂器制作這一系列成就。并且外銷模式由傳統的琴行代銷逐步發展到今天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電商營銷,這一巨大變化不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徐場村的知名度,讓徐場樂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徐場村這個脫貧致富的實例中,團員們能真切感受到鄉村振興下的巨大成就,能夠有所啟發,對未來家鄉的建設產生憧憬和期待。同時,也讓團隊成員們增強了一份自信,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感有了新的認識,從而激發出成員們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大學生在“三下鄉”活動中的認識及感想在實踐過后,團隊成員都對徐場村的發展成就贊不絕口。此次蘭考縣徐場村之旅刷新了同學們對鄉村的看法,理解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更意識到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想要積極加入到家鄉振興的行動中去。對于思政專業的同學來說,目前的理論學習較多,缺乏深入的實踐學習。以實地調研、走訪參觀、采訪實錄為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團隊成員們迸發了前所未有的熱情——想要參與到鄉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去。在整理好活動的照片、視頻和感想收獲后,以網絡平臺為依托,將本次“徐場樂器之鄉之旅”作為一場云旅游,讓部分青年大學生看到徐場村九年時間脫貧致富的奇跡;看到鄉村振興以來,徐場村村容村貌發生的巨變、村民生活發生的巨變;激發其無私奉獻精神,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大舞臺的建設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