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閉幕后不到一周,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指出,“在延安時期形成和發揚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承下去。”為深入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實做好調查研究工作,鼓舞更多青年學子學習傳承延安紅色精神。在商丘師范學院團委的指導下,商丘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師生6人組成“延安紅色文化之雨惠幼童”實踐團隊,赴延安開展為期十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前,我總是在長輩的話語和文藝作品中聽到“延安”這個詞,只知道它是革命圣地和紅色搖籃,從未真正深入了解過它。當我踏上這片沃土,才真正明白了有種紅色叫“延安”。這次“追尋紅色足跡,助力圣地發展”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我將其視為一次洗滌精神之旅,用紅色文化來充實自己,用更加飽滿的精神來面對日后的工作和學習。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時至今日,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賀敬之會在《回延安》中有“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深深情懷;來過這里,我才頓悟在這片黃土高坡上,天高地闊、丘壑縱橫,她是有著怎樣的神奇力量,才會讓那么多的人為之魂牽夢繞……在我眼前那往昔的崢嶸歲月仿佛又鮮活了起來,站在山頂,遙望遠方,讓我領悟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人站在這里“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與壯志。追尋前人的足跡,探索紅色的脈絡。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其孕育出偉大的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在延安市委黨校,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副院長趙耀宏教授為各個實踐團隊講授專題黨課“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帶我們走進十三年崢嶸歲月,我看到在數次“反圍剿”中發起反擊的紅軍士兵、聽到抗大傳來的朗朗讀書聲、撫過大生產運動中各位領導人親手種下的麥子,體會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走進楊家嶺革命舊址,探尋革命前輩的足跡,在這里,確立了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引的正確政治方向,開展了以體現自力更生艱苦樸素精神的大生產運動,召開了充分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中共七大,領導了全國民眾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進行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

走出窯洞,站在綠樹環繞的小院,我依然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是啊,正是這小小的窯洞,讓共產黨人度過了艱難的歲月;正是那艱難歲月,孕育出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黨之魂,國之魂,民族之魂。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學習延安精神,汲取精神力量,在信仰與思想的精神洗禮中,堅定理想信念,肩負使命擔當!
作為一名師范生,延安之行,讓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提高了認識,升華了思想,磨練了意志。延安之行使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我們堅持和發揚新時代的延安精神,就一定能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會更加忠誠敬業,在教育中融入延安紅色精神,以高昂的熱情服務每一位學生,以實現“小我”成就“大我”為終極目標,紅色教育之路任重道遠,但我們將“上下而求索”,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通訊員 趙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