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千年——中量大唐詩之路渡客隊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一直是互聯網時代的“頂流”,無論是博物館文創,還是各大膾炙人口的紀錄片鏡頭下所展現的歷史風情,都切實地勾連起華夏民族的心。而懷揣著對于非遺技藝的蓬勃求知之心,為了追溯承載厚重時光的歷史物件與記憶,我們小組在做好充分準備后,拜訪了中國扇博物館與中國傘博物館。
兩所博物館相互毗鄰,坐落在京杭運河畔。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林立周圍,卻絲毫沒有破壞這古老江南水鄉的恬靜美。河水靜謐地流淌,它聽不見朝代的變遷、人民的哀婉嘆息,看不見“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一意孤行,怡然自洽。俯瞰此景,心境也更加平和,更期待起隨后的美麗邂逅。
借此情此景,我們步入了中國扇博物館。長廊光影明滅,映出一室風光。滿墻扇面琳瑯,梅染、荼白、縞、緗色、縹色、天水碧、月白……中國傳統色的極盡點染洇暈,碰撞相合,眸中或清麗,或奇詭,或瑰艷,或明媚,或溫和,皆是絕色。扇的歷史如是徐徐鋪展開來,團扇時代、折扇時代,隨著一面面攝人心魄的絕妙而精致的扇被緩緩訴說著,呼喚著一場舊時風流。行至二層,復雜而細致的制扇工藝又向我們展現了一種敬畏和精細的手工藝態度,無不使人欽佩。扇業的發展,是一段不能一言以蔽之的傳奇歷史,嘖嘖稱奇之余,更讓人難以忘懷。
這是千年的遺色,是時代夾縫中顛沛卻幸而留存的寶庫。
夏雨總是來得突然,淅淅瀝瀝。我們踏入中國傘博物館,又恍然窺見了那雨巷中窈窕的撐著油紙傘的身影。耳畔聽聞雨聲細密,遠望雨露浸染下的模糊世界,青灰一片,仿佛與那屬于油紙傘的時空交錯,亦真亦幻。博物館里流淌著江南煙雨的韻味。平民的傘樸素,堅固卻不失美感;文人的傘典雅,陶冶情操,又似有傲氣在身。傘在它千年的變遷中,早已超脫出遮雨物件的桎梏,它成為一種寄托,一個鮮亮的文化符號。
傘撐開,撐起一片無陰霾的天空,我們得以感受前朝的風。這是制傘人的技藝。在無數沉默的時刻里,他們用傳承讓一把把傘有了生命,又用這令人驚嘆不已的技藝,給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鍍上瑰麗色彩。在無人知曉的角落,他們默默地打造一把把傘,又撐起自己生命的天空。人們將生動的情感賦予傘,在歷史的積淀中,它們激起無限想象。
結束我們的探訪時,夏雨早已消失蹤影,只剩下那世代照耀的日光散發令人難耐的酷熱。我心中默想,我們需要一把傘,一柄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