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和美鄉村”?此前,和美鄉村于我而言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雅靜的田園,是風吹麥浪、香稻揚花的如夢如幻的“最初的美好",是可靜坐軒窗凝山霧,臥聽清雨打葉聲的棲息之地。而關于那些被端上飯桌、吃到嘴里的米面糧食從哪兒來、怎么來的思考,卻是甚少有之。
2023年7月13日,我作為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重慶微光小分隊的一員,跟隨小隊赴重慶市北碚區中華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方知“和美鄉村”之深意。
來到中華村。走在被兩旁農田簇擁的公路上,蟲鳴錯落,清風拂面,攜來泥土的清香。“這些都是糯小米,三月底才種下去的。”順著副書記所指的方向,我們看到遠不只是眼前的一片,遠一些,再遠些,直到藍綠相接的天際,目光所及盡是小米田。除了極目處的遠山黛影,似乎整片世界都被鮮綠色占領,是小米的天地。走近看,顆粒飽滿的谷穗。
路還算平整,背包幾乎清空,然而沒一會,我便有些招架不住烈日的炙烤。但田中的村民們呢?他們黝黑精瘦的身子負著沉重的背簍,將鐵鋤頭高高揚起,又深深扎入泥土,汗流浹背。但面上,確是掩不住的笑意。
“都是靠天靠地吃飯,還好哦,天公還是體諒我們,這田也爭氣!”一個伯伯說著,愛憐的撫摸著這飽滿的稻穗。
副書記告訴我們,多虧了這肥沃的土地,現在他們在辦村集體經濟,農民們有了崗位、有了收入,再苦再累也不怕。現在啊,村支部也在加緊謀劃,延長產業鏈,中華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副書記說了許多,鏗鏘之語,擘畫著中華村的振興藍圖。
彼時,我只覺因其氣魄而生的震撼。直至晚上回到宿舍,整理書記所言,我方體會其中深意。
原來“和美”二字,是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最佳注解。
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和美”二字釋為“和宜”、“和諧”、“和樂”。
組織振興,人才振興,所以“和宜”。中華村實行“嵌入式黨建”,將產業建在支部上,為黨員設崗定責。其中,特設種植技術幫扶崗、電商幫扶推廣崗等,致力于培養新時代新農人。黨組織以其先進性引領產業發展,人才培育。人才亦以其知識技術、思想覺悟素養培育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成就黨的宏圖偉業。組織與人才和宜,共促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所以“和諧”。中華村利用地方特色種質資源,大力發展中華糯小米品牌建設,致力于與延長其產業鏈,提升附加價值。同時,將礦山改造為果園,將圖書館與咖啡館相融合,成就了游客絡繹不絕的特色民宿。將保護與利用生態資源相統一,實現中華村三產融合,此為產業與生態和諧,共促鄉村振興。
人際和宜,產業和諧,所以村民“和樂”。如今的中華村村民,依舊躬耕于烈日之下,眼中卻盈滿了希望的光。他們知道,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好發展,未來生活也將越過越紅火,歲稔年豐,怎能不歡欣雀躍?
鄉村振興,所以“和美”,鄉村“和美”,是謂振興。“和美”二字,從不是“小資情調”的愜意閑散,而是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奮斗圖景與壯闊藍圖。
而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上的和美韶光中,我,將是一縷微光,不滅的,倔強的,閃耀的。我看見,當我在為當地小孩支教時,他們光芒撲朔的雙眼中的滿足;我看見,當我在為當地村民表演小品時,他們黝黑面龐上淋漓的歡笑;我看見,當我運用學識向村書記訪談時,他淡淡笑意中殷切的期盼……微光是我所在的小隊的名字,是中華村每株小米葉片上映射的太陽的一部分,也在這趟旅程后成為我們各自生命的一處注解,是不斷走向未來的農業農村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目標的微小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訊員:李溪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