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星期一,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赴霍邱“柳遺滄海嵌翠岸,匠藝創新守振興——以六安市霍邱縣為例的非遺助力鄉村發展”考察調研隊集體前往華安達集團開展了一系列參觀、調研活動。通過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潘同利的采訪,加深團隊成員對于霍邱柳編藝術的認識與了解。

記者了解到潘同利先生打小便在心中埋下了對柳編的熱愛,1985年時,他成立了一個僅有十幾個手藝人的柳編廠,開始注重對于柳編技藝的創新,并不斷開發不同形狀的柳編產品。“在原基礎上創新研發,將柳編由過去的生產生活產品,研發成既有實用價值、又有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文化產品,在里面融入大量的文化內涵。”1986年,潘同利先生受邀參加廣州舉辦的國際大型商品交易會,柳編產品得到了很大認可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益,柳編走向了國際,出口美國、日本等國家。潘同利先生組織培訓沿淮百姓,結合市場需求,擴大隊伍,使柳編逐漸成為縣域經濟支柱產品,他們也成為了最先致富的村民。當地人把“柳條”叫做“金條”,流傳的“一畝杞柳十畝稻”充分表現了杞柳的高價值,真實地反映了杞柳編織為沿淮民眾帶來的實惠。如今,這些柳編產品以訂單銷售已出口多個國家,據潘同利先生說,國外的許多超市都設有柳編專柜,在那里也可看到霍邱柳編的身影。

面對記者提出的創業初期曾遇到過哪些困難,潘同利先生指出曾有老百姓的技術不夠成熟、隊伍不夠大、資金不足等難題制約發展,但隨著柳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進一步顯現,政府的支持和民眾的積極性使得這些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柳編行業得以健康發展至今。談到探索柳編發展中的收獲,潘同利先生說:“我們先輩沒有創造出的產品,我們創造出來了。我們給它傳承下去,把它發揚光大。”

一根根普通的柳條通過縱橫有法、經緯分明的編織,成為了花色款式新穎別致的工藝品。其種類繁多,不論是實用的家具器物,還是時尚裝飾品、藝術品,都獨具特色,而它們背后正是手藝人如柳條般柔中有剛的韌性與匠人精神。一件件精美耐用的柳編器具所共同組成的文脈延承,展現出編織技藝的時代發展痕跡,承載了無數如同潘同利先生一般的非遺傳承人對于發揚、傳承非遺文化的美好愿景,將特色產業做強做大的堅定信念。

通過此次調研活動,隊員們經傳承人的介紹對柳編工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傳承柳編技藝的手藝人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更是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對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隊員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產生了新的認識,在提高對遺產本身的切實有效的保護傳承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非遺手藝傳承的重視,在城市中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功能,讓非遺走進生活,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