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福州7月17日電(通訊員:潘天睿)
摘要:本篇報告主要采用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了解當地的建筑群系,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來切實體現本次報告的真實性,并借此展現當地悠久的歷史底蘊與深厚的紅色文化。
關鍵詞:三坊七巷、人文、歷史、紅色文化
正文:
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入學習習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2023年7月16日,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赴瑯岐島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福州市鼓樓區三坊七巷開展實踐調研活動。
據了解,位于福州中心城區(老城區)的三坊七巷擁有38公頃的完整保護范圍。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筑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的美稱。
圖注:三坊七巷正午的街道
三坊七巷的三坊分別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同時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因為商業的繁榮而與文化底蘊深厚的三坊、七巷一并留存。
三坊七巷的建筑空間與結構布局與眾不同,三坊七巷的建筑群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并用減柱造的辦法,使得廳堂前無任何障礙,使得廳堂顯得高大、寬敞且開闊。墻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三坊七巷的建筑在窗飾上著有功夫,窗欞制作精致,鑲嵌的木雕華美。同時,建筑門的處理也具有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墻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墻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墻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墻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門樓。
圖注:三坊七巷的建筑
作為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相互潤澤的一方土地,三坊七巷所孕育出來的愛國志士有濃厚的家國情懷,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思想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在三下鄉調研團隊探索過程中,成員了解到三坊七巷的近代歷史名人,如林則徐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沈葆楨引進西方先進科技,不遺余力的將林則徐、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付出實踐;曾宗彥引發清廷兵制改革;嚴復在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推動近代中國紅色革命運動進程等。近代以后的重要歷史事件,如虎門銷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盧溝橋事變等等,都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節點。從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時代推手的角色。
圖注:林則徐虎門銷煙歷史場景蠟像
1919年5月6日,福州“五四運動”在此爆發,福州各校學生罷課,上街示威游行,將反帝反封建運動推向高潮。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曾要求“繼承、發揚林則徐堅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氣貫長虹的民族正氣,學習他清廉剛正的高尚風范,學習他‘開眼看世界’的開拓精神”。
圖注:習總書記對林則徐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倡導
感悟:
三坊七巷作為福建省重要文化遺產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與深厚的革命文化內涵,有重要的保護價值。通過本次實地調研考察,湘潭大學藝術學院“三下鄉”團隊全體成員感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相結合的力量,正是文化的融合使得三坊七巷的發展煥發勃勃生機,這種發展模式為本省的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帶來助力,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宣傳與紅色文化的弘揚貢獻一份力量。同時,實踐團也通過這次實際行動切身體會到紅色精神與藝術文化創作相結合的巨大影響力。紅色文化具有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雙重屬性,使得紅色文創在提取它的紅色文化元素時,會將類似革命紀念地、偉人故居、革命遺址、遺跡、革命文物等有形要素,與信仰、制度及革命精神等的無形要素分別提取出來,有效地融入到文創中。也正因如此,這種“紅色+藝術”的創作模式,利用紅色革命文化特色資源,選擇藝術作品作為切入點,更能推動引領人民群眾感悟紅色經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實現紅色文化藝術品既有理論和事實的說服力,又有情感和藝術的感染力,講述紅色文化資源背后蘊含的革命精神和紅色故事。
(指導老師:孫彤; 通訊員:潘天睿; 供圖: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赴瑯岐島暑期社會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