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黨的二十大以來,氣象事業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指出,要廣泛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強化數字技術在災害事故應對中的運用,全面提升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2021年,“煙花”臺風登陸金陵大地,造成極端氣象災害,對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帶來經濟損失。為此,南京市應急管理局聯合多主體成功上線全國首個“金陵氣象災害靶向預警防控”,依托大數據技術支撐,實現對短臨強對流天氣“中小尺度空間”靶向預警與對氣象災害精確預判,并成功將“煙花”臺風災情將至最低。揚州市作為臺風的多發之地也深受煙花臺風的侵害,并成功借鑒南京市象災害靶向預警防控的實踐經驗又重點從防汛工作入手防治臺風,推進揚州市氣象治理乃至江蘇省災害應急治理的現代化進程。
為充分觀察我國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國情、深入挖掘大數據模式下煙花等臺風治理新徑,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金準靶控”——金陵氣象智治國情觀察團于2023年7月13-16日采用線上訪談與線下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南京市應急管理局、揚州市應急管理局、揚州市氣象局、揚州市水利局以及南京市高淳區部分社區展開調研訪談。
南京師范大學“金準靶控”——金陵氣象智治國情觀察實踐團隊,團隊成員由南京師范大學21級行政管理、新聞傳播、22級應急管理專業共計六名本科生組成,深入江蘇省南京市、揚州市等多城市,對臺風等自然災害治理模式展開實證調研。在現代化治理與大數據賦能的國情背景下,探索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氣象靶向預警智能化機制,結合應急管理學、協同治理等理論,為中國應急治理國情探索可借鑒之路。
【基層落實——社區篇】
調研伊始,團隊通過線上電話訪談與線下社區走訪結合的方式,對南京市高淳社區網格員尹甜甜和李程錦進行了訪談。尹甜甜首先為我們介紹了高淳社區諸如網格員數量,社區網格劃分與管理概況、網格員負責范圍等基本信息。隨后,團隊針對網格員任職流程、基層工作者任職考評制度、社區落實氣象應急信息方式以及社區網格工作所遇問題等多方面展開細致訪談。尹甜甜對于社區應對臺風煙花的具體措施為例,對社區應對此類氣象災害的具體方式進行闡釋。社區內主要通過建立居民微信群,張貼宣傳欄公示的方式,確保信息落實到到全部居民。對老年人或具有特殊需求的群體,則采取上門通知、喇叭播報等方式,將街道或應急管理局下發的通知進行及時的細化傳達。最后,尹甜甜總結反思了當下社區工作所面臨的一些現實困難與不足之處,例如,社區網格員落實的積極性不高;網格一體化平臺的應用對于老年網格員存在一定群體壁壘,這些問題亟待在未來得到解決。
【協同響應——應急管理局篇】
第二站,團隊成員來到南京市應急管理局大數據治理中心,與南京市應急管理局華主任、指揮中心沈隊長、技術部朱主任進行深入交流和訪談。南京市人口密度大、城市道路管網結構復雜,受臺風影響易發生城市內澇和道路阻塞,南京市應急管理局依托金陵氣象靶向預警系統,通過181信息化平臺集成臺風風險大數據,利用應急工單機制和實時數據更新技術,靶向預警,細分網格,成功應對臺風“煙花”,將影響與損失降至最低。
訪談過程中,應急管理局華主任就推動靶向預警從無到有的因素做了詳細介紹,他強調,應急能力現代化的國家政策、氣象預警的短臨性、主體間的溝通協調機制等都是推動氣象靶向預警系統產生的原因。針對系統的技術與制度雙向賦能問題,技術部朱主任依次介紹了基于181平臺的大數據匯總技術、專業氣象員的GIS地理信息技術和圖層分析技術、各職能部門間的5G實時通訊機制,并對技術與制度相輔相成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闡述;貞浧“臺風”煙花的響應情景,應急指揮中心沈隊長通過數個真實的響應事件,充分展示了靶向預警系統靶向性、實時性、共享性的優勢,同時也為進一步優化系統提供了實踐經驗。通過對南京市應急管理局的訪談,團隊成員了解到目前金陵氣象靶向預警系統已向全省各市推廣,并取得一定效果。
第三站,為進一步探究該系統的應用與推廣成效,團隊成員前往揚州市應急管理局進行交流訪談。揚州作為千年古城,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城市內建筑情況復雜,受突發氣象災害影響較大,對揚州市氣象預警情況的調研可增加新的可研究性樣本。
團隊首先在揚州市應急管理局李處長帶領下參觀了應急指揮中心與應急指揮裝備,并對應急指揮架構和技術都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在隨后的訪談中,揚州市應急管理局李處長帶領市局各部門負責人,通過宣傳視頻介紹了揚州市應急管理現代化二期工程的建設構想,令團隊成員深感震撼。朱處長針對臺風“煙花”的響應情況,向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大數據預警方式與預警成效。在談及部門間信息協同問題時,朱處長就交通部門、水利部門等部門和應急管理局在預警過程中通過靶向系統的協同配合做了詳細介紹。朱處長指出,揚州市應急管理局在“煙花”臺風應對中充分汲取“金陵氣象靶向預警系統”的理念與實踐經驗,以防汛工作為重點依托氣象預警信息的前瞻性以及各部門報送的協同性成功將揚州災情減少。在朱處長的訪談中,團隊了解到揚州重點從防汛工作精準治理。因此,團隊輾轉來到揚州市水利局及其合作企業,通過與相關負責人交流以及參觀防汛設備,進而更加深入感悟在部門協作下應對臺風衍生災害的精準到點的最后防線。
【靶向預警——氣象局篇】
第四站,團隊來到揚州市氣象局。指揮中心張工首先帶領團隊進入指揮中心,系統參觀歷年臺風觀測云圖材料、相關預警圖景與技術。在探測網中團隊身臨其境地感受從臺風出生階段就檢測到大氣移動速度的和移動方向的先進預測技術。隨后,團隊針對2021年“煙花”臺風狀況以及其背后的金陵靶向氣象預警防控系統相關問題展開訪談。從背景切入,團隊了解到臺風“煙花”移動速度慢,利于它積聚水汽發展壯大;引導氣流弱,易使臺風路徑不穩定;從臺風“煙花”云圖特征看,螺旋云帶發展旺盛完整,對浙江影響嚴重。為此張工特別強調,依托大數據精準建立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前瞻性氣象治理體系十分必要,而氣象局重點突出在技術上做出研究貢獻。團隊又深入從技術維度了解系統的運行機制,張工闡述到系統通過雷達圖、衛星圖,風險研判制定風險區劃圖等預警技術生成實時信息實現靶向預警,并將信息實時報送給應急管理局、黨政機關、交通局等多主體實現協同治理的前期保障;同時氣象局又主導系統運行中的會商與協助環節,預報員共同討論并形成風險區劃圖與應急預案,同時為各政府部門援助人力物力等救援物資。最后,張工在技術方面也提出一些有待完善之處諸如系統對于圖層信息獲取的難度較大;預警精度仍需提高;對于降水量等數據的獲取需要向省氣象廳數據庫進行申請調用,無法直接利用衛星通訊、監測、定位等先進技術等等,也是未來逐步完善的方向。
揚州市作為南京的鄰市和“煙花”臺風的波及地,成功借鑒南京市金陵氣象災害靶向預警防控中大數據信息預警的實踐經驗,利用其相關水利部門對防汛物資的儲存、監管體制的完備性優勢,從而更加側重從防汛工作入手防治臺風。
為期三天的調研訪談中,團隊通過對金陵氣象靶向預警系統的充分調研,充分體會到新時代黨的二十大對應急管理現代化的新要求,深刻感悟新時代大數據賦能下中國應急治理利用科技手段動態監測風險,深入推進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北斗定位等技術,開展城市風險隱患全覆蓋、全天候監測預警,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監測和防控能力與國家應急治理現代化的效能,從而為進一步推進應急管理體制協同創新和地域推廣提供借鑒。
圖文來源:金陵氣象智治國情觀察團隊
供稿:金陵氣象智治國情觀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