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要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科學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書記“帶頭人”作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一起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為了進一步了解對河村“帶頭人”如何運用紅色文化實現鄉村振興,切實感受湘潭大學如何與對河村密切合作實現“校地共建”,2023年7月11日,湘潭大學法學院赴邵陽縣塘田市鎮對河村調研團來到了對河村黨支部,與村黨支部書記周元保展開了交流。
2023年7月11日下午,湘潭大學法學院赴邵陽縣塘田市鎮對河村調研團隊采訪了對河村黨支部書記周元保。對河村是塘田市鎮的先鋒示范村,成員們以對河村紅色旅游、紅色研學開發為核心,以文化、經濟、民生為視角,充分了解了近年來對河村依托紅色資源,踔厲奮發,謀求發展的復興之道。
一、增強紅色“引領力”,讓精神火焰“燃”起來

黨史是我們的紅色基因,塘田戰時講學院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員的研學勝地,更是塘田市鎮村民們的紅色血脈的淵源。塘田戰時講學院培養了幾百名抗日干部,以“一元錢精神”為代表的模范精神帶動了周圍的村民,乃至全國各地。以文學家張天翼、文學史家譚丕模、語言學家曹伯韓、哲學家李仲融、作家王西彥、國學家吳劍豐、科學家陳潤泉等為代表的大家,毅然放棄每月幾百大洋的高薪,前往塘田戰時講學院授課,積極投身抗日活動,即使每月只能領取一塊大洋也毫無怨言,這就是“一元錢精神”的來源。
“我來對河村做書記也是受到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的感召。我的孩子們已經參加工作有些年頭了,我自己早先年也是創業的,物質追求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一個人富不代表我們這個地方富,要帶動整個對河村大家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時至今日,“一元錢”的故事仍在塘田市鎮被人們口口相傳。這樣的拳拳赤子心、昭昭愛國情感動了對河村的人民群眾,更感動著整個中華民族。
在新時代,對河村更應積極擁護黨組織的領導,弘揚“五老”精神。因此,對河村安排了面向廣大社會群眾的“五老”講授紅色故事活動,定期在塘田戰時講學院進行?梢,塘田戰時講學院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員提高黨性的絕佳去處,更是基層人民群眾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奮進時代征程的重要文化資源。
二、釋放紅色“生產力”,讓群眾生活“富”起來 
對河村的村民們要想富起來,必須充分利用好紅旅資源,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短短三年內,對河村換了新面容,有了新氣象:挖掘了塘田戰時講學院的紅旅資源、建起了文化長廊,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煥然一新;開辟了紅旅新路徑,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共黨員慕名前來研學;旅客數量從熙熙攘攘到如今客流量越來越多、從不愿停留到愿意多住幾天;《烽火塘田》電影順利錄制,已經成功試映......
“紅色走廊周邊的土地已經征收完畢,正準備建設商鋪,今年下半年建不好,明年之內一定要把它建好,讓人民群眾方便做生意,過上好日子。”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蒸蒸日上,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斷得到提升。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滿起來,“錢袋子”鼓起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不斷提高。
對河村需要的還是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大學生,來這里多走走、多看看,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比起其他手段,大學生的帶動能力更實在、更廣泛、更有效。
三、喚醒紅色“凝聚力”,讓校地共建“興”起來 “在一次會議上,我積極向湘潭大學的老師們闡述了那時塘田市鎮對河村的情況,非常希望他們能夠來幫助塘田市鎮對河村的人民群眾,改善民生。”當前,湘潭大學的樊軍書記、董曙光老師和李明老師駐扎在對河村,助推校地共建、實行定點幫扶。
今年暑期,湘潭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在對河村進行實地考察時發現了對河村存在路燈少、夜間行走不安全的問題,因此,湘大的老師們籌集了部分資金,土木專業的學子們也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進行勘測,算出所需路燈的總數量,為后續路燈建設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湘潭大學土木專業的學子們還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和敢吃苦的精神,無懼酷暑,直奔山間地頭,在老師們的指導下,科學規劃農田灌溉用水線路,為解決對河村村民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嚴重不足的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湘潭大學對對河村的幫扶不僅體現在這些看得見的方面,還體現在一個雖然看不見的、但卻是最根本的方面——教育。在湘潭大學法學院赴對河村暑期調研團的幫助下,對河村順利開展了第一期公益學業輔導活動,幫助當地的中小學生答疑解惑,得到了對河村村民們的熱烈支持。這樣的公益輔導將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每年暑期前往對河村調研的湘大學子將進行線下幫扶,線上的輔導將一直持續,作為常態化的項目。
未來,湘潭大學會繼續和對河村密切合作,開展幫扶工作。一批又一批的湘大學生也將在老師們的帶領下,繼續為對河村的發展建言獻策,以紅旅資源為核心,貢獻青年人的智慧,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