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感趣,輕嗅芬芳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茶經(jīng)》云:“翠葉煙騰冰碗碧,綠芽光照玉甌青。”一茶,一飲,一葉,一盞,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閑適、悠然,親切而自然;正因如此,品茶不不限于滿足一般口腹物欲望。
適量品茶可以作為一種愛好,助思考、添情趣。如:細細飲茶,三口為品。是對茶的一種期待,不經(jīng)讓人眼前一亮;某文人也曾道:“茶之為物,能引導(dǎo)我們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茶中的意境引導(dǎo)人的情致,放松人的心情,舒緩一直緊繃的神經(jīng)。在領(lǐng)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感受“心原本是一壺茶,包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這似乎又把品茶的線下活動與“即茶即道”的線上精神相聯(lián)系了。

圖為實踐隊員與指導(dǎo)老師合影。多彩大學(xué)生網(wǎng) 樊蘇玥 供圖
茶的意境,能從平凡茶事中細細體會博大精深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茶飲文化。幾千年的茶文化早已向我們表明茶與儒家文化互相聯(lián)系、共融共生。因為閑適,許多文人雅客、隱士才子大多有嗜茶的習(xí)慣,臨風(fēng)窗下,面朝青山,手舉一杯茶,碧碧清清,輕啜一口,舌尖微苦,喉間回甘,香茗順喉嚨而下,好似心間污穢亦被沖刷殆盡,此非一般飲料所能及。但過于閑適的生活或有消極避世之感,實非完全體現(xiàn)茶事深意。茶之精神,深遠如東坡《葉嘉傳》之賦、神農(nóng)嘗百草之“荼”可解百毒;淺顯如凡人品茗之治愈瑣碎的心、感受性致隨著思緒發(fā)散,重又振奮精神。泱泱大國,歷經(jīng)風(fēng)霜。華夏兒女將茶事作為禮的一種形式,茶更作為尚禮的一部分。儒家學(xué)說的“禮”、“仁”以茶為載體,喝入腑臟、融入血肉。
茶之道,是愛茶人心中的一片天地。一千多年之前,茶道”二字在“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最后一句中推出:“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來描繪茶事;“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來描繪品茶的心境。
茶僧皎然更在詩作《飲茶歌送鄭容》中寫道:“丹五羽人輕玉石,采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栗。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出。”亦有異曲同工之妙。該詩更將茶的蘊意與友情相聯(lián)系,這就不得不提到茶圣陸羽和皎然的友情。陸羽與皎然年少相識,一見如故。皎然所提茶道,所作詞句,自然深受陸羽的影響。
茶文化,由歷史沉淀而來,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在潛移默化中給懂茶、愛茶的人帶來不俗的改變。人們在感受茶事的浸潤、茶文化的熏陶之后,自然而然的對于事情看法的改變。“精行儉德”是茶人最高的精神追求。往深處說,茶事和茶文化將虛幻的“品行”與現(xiàn)實的“道理”相結(jié)合,這也正是茶文化最精妙的所在。鳳凰于飛,翙翙其羽。現(xiàn)如今,茶文化更是深入人們的生活,品茶專家更是從當代實踐出發(fā),從不同角度和維度給從古至今的茶文化賦予新的內(nèi)涵。但正如所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樣,茶文化的內(nèi)涵難以用語言具體概括,歷經(jīng)千年的茶文化更給人一種費盡艱辛萬苦、遍覽人間滄桑才能略微窺見“一隅”之感。私以為,引用杜甫的詩句“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卻能形容一二。
茶文化給人虛無縹緲之感,卻對人的現(xiàn)實生活大有幫助,實是妙不可言。歷經(jīng)千年的茶事,為無數(shù)愛茶人士答疑解惑,獲得心靈的“凈化”。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是常態(tài),茶事卻帶給繁華塵世一片凈土。每當身處困頓之時,坐下來,自斟自飲一杯香茗或者與友人對飲,感受浮生的慢節(jié)奏,心結(jié)會隨著青煙裊裊舒展開來,困難自會迎刃而解。溫杯、燒水、煎茶、點碗……隨著步驟的步步推進,一杯獨一無二的香茗隨即制成。待到飲用完畢,喉頭回甘,心事也隨之疏解,思緒亦梳理清晰。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一手執(zhí)一卷書,一手捧一碗茶,人生之樂,莫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