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和綱要中提到,發展社區經濟要充分利用社區優勢和有利條件,著力發展社區特色經濟。位于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的大福地和諧社區,依托社區開辦的特色文化活動和相關設施建設,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鼓勵居民創業就業,提高了社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帶動了城市的進步。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黨中央號召,探索新時代社區經濟發展新模式,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讓愛住進桃花源”實踐團隊在了解到大福地社區的特色經濟發展情況后,通過實地調查、電話訪談、發放問卷等形式對其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獲得了一系列的經驗與收獲。
創辦特色文化民宿,促進內外雙方收益。大福地是依托傳統文化建設的和諧社區,社區內針對不同年齡段開辦了傳統文化學習班,每年接收上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者,福地驛站作為體驗式文化民宿應運而生。它坐落在社區的居民樓內,生活作息與社區同步,幾乎完全融入社區,學習者在這里可以近距離地體驗幸福社區的日常生活。這不僅方便了學習者在大福地社區的學習與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區內部分居民的就業問題,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條件,使雙方收益。
帶動發展綠色經濟,形成社區經濟閉環。大福地社區的居民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愛護環境,勤儉節約。社區鼓勵居民們發展綠色環保經濟,在自我勞動中獲得收獲:居民們在環保老師的指導下將干濕分離后的廚余垃圾發酵成酵素制品,應用在果蔬清洗、社區消毒、凈化水源、生產日化用品等方面,方便居民們的日常生活。還制作出了天然無公害的酵素肥料,應用到社區的試驗田中,種植出真正綠色環保的蔬菜供大福地居民食用。并在有余力的條件下出售無公害產品,獲得的收益用于進一步發展社區綠色經濟,形成了社區內的微型經濟閉環。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社區經濟的發展。
鼓勵居民創業就業,助力實現人生價值。社區服務是社區建設和發展的永恒主題,是社區建設的生命力所在。大福地社區鼓勵支持下崗職工在社區內創業就業,積極創辦各種便民利民的社區就業實體。在大福地文化中心任職的老師會在工作之余進行垃圾分類,并經營便于居民間舊物交換的淘寶小屋;主張環保的楊老師秉持保護環境的初心,在社區內開辦酵素生活館,利用廚余垃圾發酵酵素,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日化產品;社區老年生命大學的老人們則會自發的到大福地菜園中種菜勞動,發揮余熱。每個人在社區內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收益,在帶動大福地整體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
大福地社區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回應群眾的新期待新需求。在社區內形成了微型經濟閉環,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推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為居民們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這些舉措不僅增加了居民們的幸福指數,提高了社區經濟的整體水平,更推動了城市建設的進步。
在本次調研中,實踐團隊感悟到:新時代,社區建設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表面,而是要深入群眾,切實做到為民所想,為民辦事。在經濟層面更要落到實處,真正幫助老百姓獲得收益,提高經濟水平。同樣,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也要深入社會基層,了解社區的基本結構、主要任務、社區居民訴求以及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等,才能正確探索出一條值得效仿的社區經濟發展之路。“讓愛住進桃花源”實踐團隊將會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樹立“勇立潮頭敢為先”的精神,通過積極調研的實際行動,總結出適合我國目前社區發展的先進經驗,并竭力推廣。在未來,大福地也將從社區治理向社會治理轉化提升,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號召,發展社區特色經濟,提高居民的整體經濟水平,打造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實踐團隊希冀更多的社會人士看到并認可大福地的發展模式,將其作為模范樣板向外推廣宣傳,共同推動中國社區治理模式的進步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