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傳統文化中的睦鄰文化值得各地社區深入學習。“鄰睦風亦暖,家和人自康。”良好的鄰里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在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有這樣一個兼具傳統文化與人文關懷的和諧社區——大福地和諧社區。它致力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讓人民感受到生活在幸福的文明社區中。
在大福地和諧社區,鄰里之間就像是一家人。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有好東西就分享”在大福地是一種普遍現象,福地人把它稱作“門把手上的親情”。大福地社區還建立了舊衣回收站,居民可以把不穿的衣服放置在這里,或是從回收站拿走他們需要的衣服。“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常態,如果不小心遺失了物品,在恭禮亭、物業客服前臺、業主群里都可以幫忙找回。大福地的孩子們均為“放養式”成長,他們盡可在小區里游戲玩耍,吃百家飯、串百家門,每家每戶的孩子仿佛親兄弟般,共同成長。社區還設有“愛心基金”,由企業帶頭,發動居民眾籌募捐、存儲愛心,當轄區有居民遇到困難時,取出部分善款給予幫助。截至目前累計籌得善款十多萬元,幫助了三十多戶居民。社區切實貫徹儒家文化中“禮之用,和為貴”的理念,建設成一個互敬互愛、睦鄰和美、民風淳樸的和諧社區。
通過電話訪談了解到,社區中曾有一位剛生產完急需家人照顧的聾啞人媽媽,但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丈夫又必須出門謀生而得不到產后應有的照料。社區物業了解到這個情況后,迅速派出員工來照顧這位聾啞人媽媽。不久,老年大學中的老人們聽聞此事,積極主動地接過這份工作,輪流照顧聾啞人媽媽。出于大福地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高度信任,聾啞人媽媽也放心地將家的鑰匙交給他們。老人們每日為她制作營養豐富的月子餐,母子二人得到了悉心的照顧,直到聾啞人媽媽的身體逐漸恢復。此類守望相助的故事在這里屢見不鮮,友善和信任充溢在社區的角角落落,家家戶戶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增進鄰里情誼,共創美好家園。大福地和諧社區鄰里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在當代社會正在逐漸湮滅。而大福地模式讓睦鄰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又煥發了勃勃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