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域江南,茶韻海青——特色茶產業助推帶動鄉村振興
曲阜師范大學訊 (通訊員 趙露)“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驛站,往來人名之海青。”海青,這座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西南角的小鎮,南接日照市,北靠諸城市,西鄰五蓮縣,全鎮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4.24萬。
從一片茶葉做到遍地茶園,海青這座小鎮,緊緊抓住特色小鎮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憑借自身獨特的環境與優秀的產品條件,先后榮獲“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最具特色魅力鄉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區域特色美麗茶鄉”“2022省級農業產業強鎮”等稱號。為貫徹黨的二十大中有關鄉村振興的報告精神,曲阜師范大學“黑墨成文,綠野振興”實踐隊來到海青鎮,探尋這座依靠特色茶產業,走出一條自己的振興之路的小鎮。

(圖為建筑“印象海青” 通訊員 趙露 供圖)
一片小小的茶葉,為何能承擔得起鄉村振興這樣的的“重擔”呢?這就要從“南茶北引”開始說起了。“南茶北引”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1956年,海青人民公社自安徽省引進綠茶品種,并定名為“海青茶”,后在河西村試種,河西村也成為海青綠茶的發源地。1965年,“南茶北引”獲得基礎性成功。到1972年,全鎮茶葉發展到220畝。1995年,海青茶生產步入快速發展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逐步成為極富地方特色的高效農業產業,海青鎮因此成為我國“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和緯度最高的大型綠茶生產基地。如今,海青茶成為山東三大優質綠茶之一,海青鎮現已有茶園種植面積3萬多畝。

(圖為海青鎮某茶園 通訊員 趙露 供圖)
改革開放40余年,海青茶產業在農民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海青茶生產歷經多個階段,從初期產業鏈摸索到如今全產業縱深發展,茶品類不斷增加,產業精深加工延伸,海青鎮洞察消費需求,不斷進行創新,對鄉村振興起到積極作用。此外,青島西海岸新區正著力發展旅游業,做大茶景區,加快建設投資15億元、占地2000畝的北茶文化博覽園,在獲評國家3A景區基礎上,瞄準創建國家4A景區,打造國內一流以茶為主題的高端休閑文旅綜合體。同時,整合海青鎮全鎮30余家休閑觀光園、20余個鄉村旅游示范點、特色村,策劃“濰坊-海青-日照”“青島-海青-日照”旅游線路,打造“北域江南、茶韻小鎮”文旅品牌。累計吸引游客近百萬人次。茶園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茶產品質量,讓當地在一眾以茶為發展招牌的小鎮中脫穎而出。


(圖為建筑“茶道” 通訊員 趙露 供圖)
自然生態無論對于身體抑或精神都有著無言無盡的滋養、饋贈與回報,而海青鎮對生存環境的養護、培育與愛惜更加彰顯當地對于人文品格內涵的注重。實踐隊隊員了解到,西海岸新區還以3A景區標準將海青鎮北部茶山建設成集茶葉生產、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美麗鄉村全域旅游觀光園。至目前,海青鎮已經建成了“禪茶后河東”“北茶竹里后河西”青島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分別獲評全國、全省美麗宜居村莊稱號。此外,新區投資3000萬元,打造“北茶鄉居・臧家莊”“北茶田園・徐家堯”“北茶工坊・東蔡家”系列品牌,探索“美麗鄉村+茶旅游”新模式,目前該區域流轉土地近3000畝,集聚了青島茶投、華憶茶業等10余個項目。當年孤零零的普通小鎮搖身一變,成為了無論表里都煥然一新的“香餑餑”。

好山好水養好茶,海青好茶澤鎮鄉。茶鄉竹園,已成為海青的一張靚麗名片。近幾年,一葉小小的“海青茶”,已經推動起當地特色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多角度、全方面的蓬勃發展。伴隨著茶產業對于海青鎮影響力與日俱增,茶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茶葉加工水平持續提升、市場銷售能力持續增強,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為三農事業的發展貢獻出了地域獨特方向與特別力量;A設施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收入與幸福指數節節高升,一改當年貧困落后的舊面貌,在新時代的政策引導下蓬勃前進,趟出了一條回甘悠長、步履堅定的茶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