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草原農牧區,振興之路正當時
——達茂旗旅游業與數字化共促精準脫貧致富
(2022年12月20日曲阜師范大學訊 通訊員 于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地處祖國北疆,是一個古老神奇富饒的草原圣地。近代以來,英雄的草原人民又用無限忠誠和無私奉獻,譜寫出一段不屈不撓的戰斗史。
歲月如梭,斗轉星移。從1952年,一路走到今天,整整一個甲子輪回。60年里,達茂旗風雨兼程,始終堅定不移,從貧窮走向富裕,并向全面小康社會闊步邁進;從落后走向文明,并向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產業化全面推進,物質、政治、精神、社會和生態文明得到全面發展。這個邊境少數民族落后地區艱辛探索,逐步走出一條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路徑,并通過具體落實等實際措施將改革發展的實際成果普惠于民。
在精準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利用好國家集中分配的資金的前提條件下,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茂旗政府切實集中力量改善地區產業環境,配合疫情下的戰略部署,開展切實可行的振興行動。其中,達茂旗套馬溝景區便成為了鄉村振興一大示范基地。
(圖為套馬溝風景區部分樣貌)
60年勵精圖治,達茂旗綜合經濟實現突飛猛進、日漸強大。達茂旗委、政府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豪情滿懷,團結奮進,不論順境逆境,推動全旗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11年較之1952年,地區生產總值增加3601倍,達到146.96億元,財政收入增加7405倍,達到17.77億元。伴隨一次次數字的增加,達茂經濟發展實現了徹底地轉型,在一個農牧業為主導的地區實踐工業化,并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和區位優勢,發展壯大第三產業,逐步形成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至2011年,三次產業比演進為8.2:71.4:20.4。
如今的套馬溝,搭上鄉村振興的“快車”,已然從曾經貧困破舊的村莊搖身變成了美不勝收的田園綜合體景區,正闊步走出一條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據了解,撂荒了的土地得到集約化運用,種植了小麥、莜麥、蕎麥、土豆、玉米等綠色有機作物;一座座嶄新的棚圈內,舍飼著成群的牛羊;滿山的松柏楊柳、果樹檸條,村容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套馬溝不僅僅開展特色旅游觀光,更是提供了特色的農家餐飲服務業,菜品豐富,性價比較高,進一步推進地區鄉村振興落到實處,不僅為慕名而來的游客們提供了優秀的全方位體驗,更讓當地居民們感受到了國家關懷的溫度。
(圖為特色菜品)
據悉,土地流轉后,合作社盡力安排村民到合作社打工,他們現在不僅有流轉土地的流轉金、合作社的分紅,還有打工收入,基本可以保證穩定增收致富。問及下一步的發展思路,趙浩然說:“今年我們計劃投資2400萬元,在村里建美食一條街,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到鄉村旅游中,一起共享共贏。同時繼續推動與內蒙古大學合作的養牛項目,大力發展以種促養、以養帶種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更應切實為人民謀幸福、謀利益。套馬溝景區內的不少工作人員都是地區的國貧戶,都是世世代代靠天吃飯的沒有固定收入的農民,在該合作社項目建成后,他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不言而喻——有固定工資保障的同時,工作時間也相對靈活。此外,為了解決農村老有所養問題,合作社對套馬溝村喪失勞動力、年齡超過65周歲的老人按梯度發放高齡補貼,為45周歲以上村民繳納社保,讓所有人共享鄉村振興“紅利”。達茂旗政府切實履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義務,真切地解決了家家戶戶關心的民生問題,讓當地人民生活得到實際改善,幸福指數大幅提高。

圖為農莊實景
不論是特色產業振興,還是第三產業崛起,抑或是是科技農業、科技大棚的觀光展覽,達茂旗套馬溝景區都為如今的鄉村振興致富之路提供了良好范式。而今后,這條道路也一定會在現代化路徑上行穩致遠。套馬溝的“三變”,是達茂旗積極探索一二三產互融互動,新型農業帶動農牧民收入增長的縮影。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達茂草原正在千里沃野,闖出一片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