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大教育模式的借鑒意義
共大教育模式的借鑒意義
江西共大的創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嘗試,其辦學實踐性、靈活性強、寓教于勞的特點及層次、科類結構分明等體現了立足農村、因地制宜的科學原則。在新時期,各高校不僅要學習共大勞動教育中的積極方面,還要在探索教育道路中吸取共大辦學的經驗和教訓,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帶動新時代高校建設更進新征程。
在共大二十余年的辦學實踐中,其著力于解決當時的教育問題,探索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規律性的辦學模式,對當時乃至當代的教育實踐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教育理念突破二元對立
轉變思維觀念是共大辦學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作為一所以半工半讀為特色的新型大學,它有著與全日制辦學截然不同的理念。如何幫助師生破除全日制觀念的束縛及社會對共大半工半讀辦學模式的誤解,共大采取了積極引導和組織師生學習毛澤東的《實踐論》《青年運動的方向》《反對本本主義》等著作的措施,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轉變了眾多師生“讀書跳農門”的舊觀念,樹立了“半工半讀”模式良好的社會印象。同時,在轉變師生的觀念上,共大著重轉變師生的勞動觀念,不但重視加強勞動教育,還經常組織師生參加各類生產勞動,使他們在實踐掌握過硬的勞動生產技能的同時,增強了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可以說,共大在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探索中,沖破了傳統的二元對立觀念的束縛,這也是如今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上值得遵循的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從共大數十年的探索史中可以發現,“理論與實際并重”的教育理論契合了共大的辦學宗旨。根據生產生活實際編寫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通過“生產中有學習的部分、學習中也有生產的部分”使教勞結合成為了辯證地結合,而非機械地結合。此外,共大還創新發展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結合自身半工半讀的性質,將生產勞動分為一般勞動和專業勞動,并首創現場教學,針對教學難題和生產疑問開展科學實驗,深入農村進行社會調查,吸收總結了群眾經驗。如今我國仍是一個教育水平、地域差異大的國家,缺乏創新型、實用型人才,學生整體的就業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如何緩解進而扭轉這一局面,在教育方法上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目標強調全面綜合
教育與政治、經濟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全面綜合,要求正確處理教育內外規律之間的關系。毛澤東教育思想特別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毛澤東教育思想為指導,共大教育目標的確立更多的是考慮教育的外部規律,而這缺陷最終使共大付出轉制的代價。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受制于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但同時教育的對象是人,不同人的身心發展、個性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只有在確立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正確處理教育內外部規律關系,既重視教育內部規律又照顧教育外在規律,教育探索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探索,既要根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要求制定教育目標,又要切實關注教育者及教育對象的差異與變化。
教育路徑注重突出特色內涵
在辦學之初,共大半工半學的實踐探索一直遭受著全日制化傾向的挑戰。為抵擋和阻止全日制化,共大在堅決批判和反對全日制化的同時,大膽的進行半工半讀教學改革試驗。
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行政管理體制,實行系場(廠)合一、隊(生產隊)組(教研組)班(教學班)合一的基層管理。根據生產條件、資源特點設置科系專業,依據生產工序、季節特點并參照全日制大學編制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廣泛運用專業教學與專業勞動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科學教研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如此,共大的畢業分配體制同樣彰顯了半工半讀特色:縣屬分校的初技畢業生以及部分中專生實行“社來社去”,畢業后學生可回鄉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工作。
共大創造的半工半學的特色經驗成為了共大辦學的生命力之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教育實際相結合,在汲取各種優秀教育模式的同時堅守“中國特色”。
時間:2022-11-03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共大教育模式的借鑒意義
- 江西共大的創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嘗試,其辦學實踐性、靈活性強、寓教于勞的特點及層次、科類結構分明等體現了立足
- 11-03
- 青年續華章,同心筑未來
- 2022年10月17日-24日,福州大學至誠學院外語系21級英語03班團支部攜手來自來自福州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
-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