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持續加劇,同時,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不斷延長,人均受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健康狀況受科技進步影響而穩步改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寧波財經學院學子自成一隊,走到社會一線,用專業眼光聚焦低齡老人就業問題,廣泛收集數據,傾聽群眾意見,深入討論對策,形成了一份內容詳實的調研報告,為寧波低齡老人再就業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實地調研深度挖掘“就業”需求
對于人口大國來說,“低齡老人再就業”生活中的熱門話題,也是我們10名“甬越助老衛士”關心的問題。國家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那么低齡老人是否改變就業意向?低齡老人再就業是否手社會環境影響?帶著很多的疑問,寧財學子組成一支隊伍,圍繞寧波地區,開啟了為期5個月的調研活動。“前期實地考察、與社區溝通、意向的確定,到問卷發放,數據分析、最后得出結論。”“甬越助老團”的負責人鄧舒心表示,低齡老人再就業是一個大工程,從個體情況到社會風氣以及政策引領無一不影響低齡老人的再就業意愿。如何去井然有序并且高效地開展工作,是社會多方關注的焦點。
團隊通過走訪寧波低齡老人、社區負責人、老年協會等,從自身“關注”、社會“守護”、政府“保障”三個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來幫助低齡老人實現再就業:在自身“關注”中,可以轉變自身再就業觀、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水平等各種途徑來充實低齡老人自身;在社會“守護”中,我們既要改變社會對低齡老年人再就業的歧視,也要加強關注低齡老人的身心健康;在政府“保障”中,通過拓寬就業渠道、發展職業教育、完善法律政策來保障低齡老人的就職渠道,助力老年人實現價值、創造價值。團隊通過調研形成報告,為政府、社區、群眾三方提供了三合一的合理化建議。
扎根一線“多元”探索實施路徑
寧波市百丈街道潛龍社區,白鶴街道丹頂鶴社區為低齡老人再就業出臺多項措施,向我們展現了“為民服務”的方方面面,不斷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于是,我們將這兩個社區列為此次調研中的典型社區,具有先進性和參考性。團隊成員竺珺楠表示社區負責人對這個話題也很感興趣,非常感謝他們與我們配合,給我們團隊提供有效的幫助。團隊成員們進入潛龍社區的老年共享客廳,與正在干手工活的阿婆們聊天,填寫調查問卷。在訪談中我們得知,阿婆們對現有退休保障制度比較滿意,就是覺得退休生活比較乏味,于是通過做手工來緩解無聊。
在潛龍社區,我們采訪了一位年過八十的老爺爺,他表示他的退休生活,“只退不休”,創辦老年大學、擔任退休黨支部書記、為加強黨建工作,一手創辦起《潛龍黨建通訊》。對張榮成老先生來說,為社會、國家發揮老年人的余熱,對自己來說是無限光榮。
自建“體系”分析低齡老人就業現狀
低齡老人再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不是簡單的“是”與“否”,而需要真實、有效的數據支撐和嚴謹、專業的數據分析。“前前后后修改了三個月,用不同的方法不斷地分析數據、修正結果、分析結論。”負責人一次次強調自建“體系”的重要性。團隊憑借著對研究方法的熟練掌握,構建起“個人因素”、“家庭關系”、“經濟狀態”、“社會保障”4個一級指標以及下屬12個二級指標的影響因素體系。根據自建體系分析之后,我們發現個人觀念、社會認同、政府賦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低齡老人再就業。團隊成員陳紫芊說:“作為時代新青年,我們要發揮獨有的技能與智慧,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寧波的青年大學生奮發青春力量,為建設“老有所為、老年友好型社會”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