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縣地處資江中下游,資水穿境102公里,截止2017年,有客貨吞吐能力的港區有5個,碼頭39座。自古桃江水路交通繁榮,水路港口碼頭是縣境客貨運輸的主要進出口岸,以碼頭為基礎,形成了繁榮的商業貿易,條帶狀空間形態的人口聚居,碼頭文化在市井廣為流傳。
桃江境內碼頭眾多,規模較大,歷史悠久的有潭州灣碼頭、桃花江渡口碼頭、張家碼頭、三堂街竹碼頭、大栗港渡口碼頭、修山輪渡碼頭等。實踐小隊通過查閱資料,咨詢鄉賢,綜合考量選擇前往資江河右岸的張家碼頭,深入考察挖掘獨特的碼頭文化及其歷史變遷。
在弄溪橋附近,實踐小隊來到了張家碼頭的舊址。沿著桃江河堤而下,實踐小隊找尋到了張家碼頭的舊址。
張家碼頭原是桃江縣中心,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張家碼頭因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桃江大宗貨物的集散地。當地碼頭工人順應水運木帆船運輸的需要,修建了一個鋼索拖拉機碼頭,一直沿用至二千年。依靠張家碼頭,桃江發展了水路貿易,并依此形成了居民聚聚和繁榮的商品貿易。后因修筑河堤,順應城市建設,張家碼頭被拆,但張家碼頭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通過走訪當地居民,查閱縣志,實踐隊伍了解到張家碼頭的歷史來源。相傳,宋朝以前,桃江是梅山地區,梅山教教主張五郎來到這盛開桃花的地方,后來人們稱之為桃花江的地方,傍江而居,教給當地百姓茅山法,又與梅山七圣打得火熱。梅山七圣每次來張五郎這里,都是坐排筏從資江自上而下,久而久之,這里就踩踏成碼頭,因張五郎之姓,始稱張家碼頭。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張家碼頭過去的神話傳奇和水路貿易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張家碼頭所形成的誠義友善、包容并蓄的碼頭文化留在了桃江人民心中,張家碼頭亦成為了桃江一處地標。在張家碼頭附近,建設了桃江首批住宅小區——濱江花園,許多纖夫和漁民的后代定居于此,安居樂業。在河堤之上,建設了沿河觀光帶,一路流水垂柳,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