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支實踐團隊、近4000名師生,22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022年的暑假,大連民族大學組織開展了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師生們以民族團結實踐團、理論宣講實踐團、黨史學習教育團、鄉村振興促進團、發展成就觀察團等專題團形式奔赴各地,在社會實踐中上好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循聲覓道汲思黨光
從崢嶸歷史中賡續紅色血脈
大連民大300余支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團,利用全國700余處紅色教育資源,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每到一處,實踐團成員們思想和心靈都受到震撼和洗禮。
在云南省玉溪市,土木工程學院實踐團成員們聆聽聶耳以筆和樂曲為槍譜成的戰歌;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實踐團成員傾聽抗美援朝老兵講述楊根思等烈士如何用生命燃起熊熊烈火;在廣西、遼寧,在河北、內蒙古……理學院、預科教育學院實踐團前往多地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用心感知英雄的中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短暫而又充實的實踐,對于實踐團成員而言,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也是一筆寶貴財富。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就是對革命歷史最好的致敬。
“我們作為新時代少年,雖然不能如先輩們那般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但我們要傳承紅色精神,讓更多人從中汲取催人奮進的力量。”九一八紀念館前,實踐團成員劉紫陽說道。
“學習、實踐‘兩不誤,兩促進’。”理學院、預科教育學院實踐團成員在參觀內蒙古、河北等7省區紅色地標時,打造了VR紅色教育平臺,并開展了“在貼吧推廣紅色故事”、“錄制青年大學習vlog”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宣講紅色文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次紅色宣傳之旅,使隊員們深刻了解黨史,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增強了歷史責任感,用行動書寫了青年大學生的歷史“注腳”。
知所從來明其將往
從民族團結中汲取砥礪之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大連民大各實踐團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在暑期實踐中引導各民族師生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伊通滿族自治縣滿族博物館、錦州博物館、關向應博物館……機電工程學院實踐團在新疆聆聽民族團結典范人物巴什拜爺爺的故事,在錫伯族博物館誦讀戰士們遠離家鄉戍邊衛國的豐功偉績,在銀川賀蘭山巖畫追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生動史證。
理學院、預科教育學院實踐團走入云南綏江縣城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感受新時代青年學子團結新貌,在廣西傾聽譚金燕老師為大瑤山無私奉獻的事跡,在新疆伊寧小鎮見證劉細君公主和親帶來的中原與邊疆友好往來。
外國語學院實踐團走進西藏博物館,欣賞描繪了唐蕃和親的《步輦圖》,見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盛況;在內蒙古巴林右旗,親身感受紅山文化時期上古氏族、部落圖騰中特定意象所經歷的共融與共生。
“在實踐中,我們更多地了解了家鄉的歷史文化,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統一的大家庭,民族團結之花始終熱烈燦爛地盛開在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西藏實踐團成員扎西央宗說。
飲水思源恒心不移
從鄉村振興中體悟時代印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此次大連民大119支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鄉村開展學習調研,結合自己專業特點,用實際行動反哺家鄉。
走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上江鄉格欄村,映入實踐團成員眼簾的是整齊有序的民居、干凈寬敞的水泥路、美麗生動的墻繪;步入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新鎮的雙山子村和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實踐團成員近距離感受鄉村之美。
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鄉官廳村、在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實踐團成員發放自己制作的普通話推廣宣傳單,幫助村民說好普通話;在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畢節市黔西市甘棠鎮,經濟管理學院實踐團的成員們參觀特色產業園,探究當地致富途徑,探尋鄉村發展歷程。
在廣西百色市百色中學,土木工程學院實踐團帶領同學們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青年的寄語和期望;在貴州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建筑學院實踐團進行黨史宣講并且相互交流感悟;在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第六高級中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實踐團與同學們共同了解新時代的發展成就。
從智慧農業的應用到稻蟹種苗繁育,從整合散戶的發展到農機股份承包制的試驗,從農業科普游到農耕文化游的建設……大家看到了鄉村振興建設中優秀的成果,看到了農村振興、農民富裕的美好前景。
扎根大地實干興邦
從發展成就中堅定前行步伐
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黨在新時代的新要求,也是青年學子即將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經濟管理學院實踐團成員們在遼寧省朝陽市調研,感悟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培養了團隊的集體協作精神;環境與資源學院實踐團成員在云南省昆明市斗南花市考察了鮮花產業發展情況,在心中埋下了希望之種;外國語學院實踐團成員以貴州的青山綠水為課堂,深入了解城市大數據產業發展情況。
1949年,1803名官兵從新疆阿克蘇出發,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創造了18天沙漠行軍1580英里的奇跡。之后,他們在沙漠邊緣扎根,投身于生產建設,很多人甚至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家鄉。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建筑學院實踐團成員們見證了這里是如何從寸草不生的戈壁到生態宜居之城,從荒涼的沙漠到片片雪白的棉花;了解到在這里有多少不曾留名的軍人、不計其數的知青不畏艱險地開墾拓荒,詮釋什么是兵團精神……
“他們偉大的民族精神,讓我心懷作為中華兒女的驕傲,積蓄起想為民族復興出一份力的力量。”在新疆軍墾博物館參與實踐的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實踐團宋亞飛說。
書本之內,典籍凝九州之志,文字匯千載之思,是祖先在歷史長卷上以勤勞、勇敢、智慧作出的無聲回答;書本之外,山河壯闊、人民幸福,今日之中國,是百余年來無數志士先驅以青春、生命、信仰鑄就的答案。
擁“知所從來”的定力,握“識其所在”的清醒,迎“明其將往”的自信。大連民大學子在中華大地上聆聽時空的回聲、在山河錦繡中以青春追黨光,在實踐活動中賡續紅色血脈、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