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鋪是什么呢?是承擔起百年客運重任的碼頭,是承載城市發展夢想的地方,是停泊人生、卻又不斷啟航的港口,是上海由小漁村到大都市的見證者,是黃浦江兩岸絕美景光的銜接紐帶,是承接海派文化的歷史文脈……”
這段對十六鋪碼頭的生動介紹,是上海海事大學E路同行實踐隊隊員們做的“航運文化地標漫記:從歷史走向未來”之十六鋪碼頭中的一段文字。
實踐隊走訪拍攝的上海航運文化地標合集
今年暑假,上海海事大學E路同行實踐隊的隊員們一起用腳步丈量上海航運發展之路,實地探訪上海的航運文化地標,結合所學專業投入研究“航運文化那些事兒”,在“海味”暑期社會實踐中上好“大思政課”。
實踐隊成員主要來自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交通管理專業,總共10期系列尋訪,他們去了不同的航運文化地標:董家渡、北外灘、船廠1862、上海碼頭號子展廳、十六鋪碼頭、洋山海員俱樂部、海關大樓、寶山烽堠碑、吳淞商船紀念碑等上海特色航運地標。“上海港口發展的見證——十六鋪碼頭,中國航運第一御碑——寶山烽堠碑,上海開埠以來最早形成的城區——董家渡……這些地方有著厚重的歷史,如今依然存在,承載了一輩又一輩上海人的記憶,見證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實踐隊隊長朱琦同學說。
實踐隊隊員在航海郵局拍攝視頻
尋訪上海航運文化地標是上海海事大學與航海郵局合作的“云地標”項目的主要內容,發揮航海院校學生的專業優勢,從黨史、上海航運發展史的角度,實地拍攝航運文化系列視頻,制作實踐地專題推送,參與繪制航運文化地標地圖并完成相關的歷史資料收集工作。實踐隊指導老師孫領表示,通過搭建“大思政課”社會實踐平臺,依水而生、以通為本的航運文化不再局限于書本課堂、受制于地理位置,而同學們也在尋訪過程中更好地認識、繼承和傳播優秀的航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