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醫學院 人文與管理學院) 作者 程甲璇 劉思凡
實踐紀實:深入調研產業,弘揚貢糕文化
為傳承貢糕文化血脈,進一步解鎖貢糕文化密碼,2022年7月3日,皖南醫學院赴安慶懷寧調研貢糕社會實踐團隊集體前往石牌鎮開展調研活動,對當地貢糕傳承人進行采訪,加深團隊成員對貢糕制作工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通過走訪,找到了從事貢糕制作30余年的手藝人--劉心明。據他介紹,他從十三歲起就開始從事與貢糕相關的工作,一步步從打雜的小學徒走到可以獨當一面的貢糕傳承人。在被問到“為什么選擇從事貢糕這一行業?”,劉心明不無自豪的表示,懷寧貢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制糕的傳統技藝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覺得有義務將這一文化傳承下去。劉心明本著對貢糕行業的熱愛和將貢糕制作的傳統工藝傳承的希望,堅持從事了貢糕制作這一行業。

圖為團隊成員對手藝人劉心明進行采訪 通訊員劉思凡 攝
劉心明說制作貢糕不但需要講究技藝,而且原料取材也要高標準,最后再精細制作后方可出上品。一片薄薄的貢糕須經過炒米、制粉、化糖、擦糕、篩糕、壓糕、蒸糕、切糕等多道程序,每一道工序都離不開手藝人的獨特匠心。雖然現如今的貢糕生產更多地采用了機械化生產方式,但是傳統的制糕技藝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手工制作對每一道工序的把握程度以及產品的口感是機械代替不了的,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機械化如何進步,傳統制糕工藝一定要堅持。劉心明介紹道,他們工廠在生產貢糕時,依靠傳統工藝,堅持純手工制作,為的就是不忘初心,保留傳統,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保證口感,加強人們對傳統工藝的信心。

圖為手藝人劉心明進行貢糕生產 通訊員程甲璇 攝
面對實踐隊提出的非遺技藝傳承遭遇了哪些困境時,劉心明說“雖然社會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度高,但從事手工制作的青年人卻寥寥無幾,因為家長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投身又苦又累的貢糕制作,如今繼續從事貢糕制作基本上都是老一批的手藝人。”

圖為貢糕流水線上的工人正在進行忙碌的生產 通訊員程甲璇 攝
除非遺技藝傳承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外,貢糕產業發展也遭遇一系列挑戰。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品質的追求,對高糖甜品的需求量也隨之降低。貢糕作為一高糖甜品,人們的購買量也逐漸減少。在這方面,劉心明也曾想加以改進,但貢糕的糖份是其保質期的保證,糖分一旦減少就可能引起蛀蟲、變質等問題。也曾想過添加一定的防腐劑,但如此一來貢糕就會失去其原有的味道。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通過創新和改進產品來解決問題。要想產業生存下來,就必須改進產品。劉心明說道,工廠也做了很多方面的改進,比如在制糖方面,最早用火燒成水之后成型,現在用機器刮成粉,再用水混合,這樣改進可以解決酸堿超標的問題,保障能達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團隊成員們在劉心明的介紹下,了解了貢糕的制作過程,也領悟了制糕工藝中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意義。在貢糕產業的背后,有著默默無聞的身影,他們細心研究著更高手藝的傳承與創新;有著一群人的努力與探索,不知不覺間,傳統手藝人守護了記憶的味道,實現了文化的傳承。傳統工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血脈與象征,需要每一個人悉心守護與傳承。
傳統工藝的魅力令人著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蘊含著生活的智慧,沉淀著文化的韻味。工藝的生命力在于傳承,傳承的關鍵在于人。 劉心明表示希望借助眾多網絡平臺對貢糕文化加以宣傳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學習、研究貢糕制作這一非遺,從而更好地將其傳承發展下去。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團隊成員認識到傳承與發揚貢糕文化任重而道遠,希望憑借團隊微薄的力量對其加以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致力于用實際行動促進貢糕這一非遺文化走進大眾視野。

圖為團隊成員于正鼎貢糕食品廠前合影 通訊員程甲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