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中國式教育環境中,不少家長對“性”避而不談,談“性”色變的觀念長期存在。這種性教育的缺失,不僅讓孩子們對自身和性別認知模糊,更讓他們在面對潛在侵害時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一旦遭遇傷害,也往往因認知不足而難以正確應對。因此,為鄉村孩子補上性教育這重要一課,刻不容緩。七月四日,廣東醫科大學“微塵·心”公益團隊來到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西連鎮金土村金土小學,開展以性教育為重要內容的蓓蕾夏令營活動。此次活動的開展,正是因為團隊意識到鄉村孩子平日接受的性教育較少,對“性”觀念懵懂,自身性保護意識薄弱,而家長和傳統教育中對性教育的回避,使得孩子們面臨著潛在的風險,亟需系統、科學的性教育引導。
當"小紅帽"蹦蹦跳跳地提著籃子走進森林,當"大灰狼"露出不懷好意的笑容,臺下孩子們的小臉上寫滿緊張——這不是傳統童話的復刻,而是"微塵·心"公益團隊為鄉村孩童量身打造的性教育小劇場。在湛江市徐聞縣西連鎮金土村的教室里,一場別開生面的《新編大灰狼與小紅帽》正在上演,用孩子們最熟悉的故事,悄悄推開性教育的大門。
圖為志愿者們在為孩子們演繹童話小劇場 韋曉楠 攝
童話新編,藏著成長的密碼
"小紅帽,你這個地方叫‘娃娃’哦,我可以摸摸你的‘娃娃’嗎?"扮演大灰狼的志愿者指著小紅帽的胸部,故意壓低聲音,眼神里帶著狡黠,"可是……"小紅帽歪著頭,緊緊攥著衣角。這時臺下的孩子們個個神情緊張,擔憂地看著小紅帽。大膽的小朋友們大聲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可以!”
這場小劇場藏著精心設計的細節:當大灰狼試圖摸向小紅帽的胸部時,小紅帽跑到媽媽身后;當大灰狼試圖往小紅帽的身下摸去時,小紅帽勇敢地拒絕說“不”,這——些動作都來自志愿者們反復打磨的"自我保護舉措"。志愿者們用孩子們最易接受的方式,把抽象的"隱私保護"變成了具象的行動指南。
互動問答,讓勇氣在對話中生長
劇場落幕時,講課的志愿者溫柔地像小朋友們發問:“小朋友們,在剛剛的演繹之中,你們注意到大灰狼有哪些行為是越界的呢?”同學們踴躍回答著“摸她臉蛋!”“摸她耳朵!”……
圖為孩子們在回答志愿者的問題 韋曉楠 攝
這場藏在童話里的性教育,沒有生硬的說教,沒有尷尬的回避。"微塵·心"的志愿者們用創意編織保護網,讓鄉村孩童在笑聲與思考中明白:身體是值得尊重的珍寶,勇氣是隨身攜帶的鎧甲。在鄉村孩童的成長課堂上,“微塵・心” 公益團隊的志愿者們始終是溫暖而堅定的身影。他們深知,傳統說教式的性教育難以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便以巧思為筆,以行動為墨,用一系列創新舉措為鄉村孩子搭建起性教育的 “防護盾”。
志愿者們的創新,在于將 “談性色變” 的敏感話題轉化為孩子能懂、愿學的生動內容。他們化身 “故事里的引路人”,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消解孩子們的羞澀與恐懼,用積分獎勵、動漫視頻等方式點燃學習熱情,更以蹲身平視的姿態傳遞尊重與信任。這種 “從孩子視角出發” 的教育智慧,讓性教育不再是生硬的知識灌輸,而是如春風化雨般浸潤童心的成長指引。
圖為志愿者在為孩子們授課 韋曉楠 攝
這群年輕的志愿者們,帶著醫學專業的嚴謹與公益服務的熱忱,敏銳地捕捉到鄉村孩子對具象化、趣味化內容的天然親近。他們跳出刻板的課堂模式,將抽象的性教育知識融入孩子們熟悉的場景中 —— 無論是精心編排的《新編大灰狼與小紅帽》小劇場,用 “紅燈區”“綠燈區”“黃燈區” 為身體劃分 “安全地圖”,還是用童話角色的互動演繹 “自我保護三部曲”,都彰顯著團隊對孩童認知規律的深刻理解。
正是這樣一群心懷微光的志愿者,以專業為基、以創新為翼,讓鄉村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正視性別差異、掌握防性侵技巧、敬畏生命力量。“微塵・心” 團隊用行動證明,性教育的推行,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而他們正以這份聰明與熱忱,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更安全的成長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