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董艷萍)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的決策部署,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6月27日,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聯合校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走進淮安市馬頭鎮張莊鎮村,開展主題為“青春推普行共繪同心圓”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馬頭鎮紀委書記林寧,淮陰師范學院教務處副處長、語委辦主任皇甫素飛,文學院黨委副書記管婷婷出席活動。校教務處、文學院團學老師,文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同學們和馬頭鎮部分小學生參加活動。
實踐團圍繞活動主題,開展了規范漢字與普通話培訓、粉筆字教學、古詩詞吟唱教學、詩歌朗誦、英雄影片欣賞及故事分享、考察調研及政策宣講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助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動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
推普下鄉傳雅韻,規范教學潤童心
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促進中華民族團結、增強文化認同的重要舉措。活動中,林寧與皇甫素飛共同為“淮陰師范學院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揭牌。實踐團成員帶來普通話培訓與粉筆字教學等授課活動,通過標準語音教學和規范漢字書寫指導,幫助學生們掌握語言規范。現場設置成語接龍、猜字謎、繞口令等趣味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感受漢字音形義之美。活動還向當地學生送上學習用品和文化書籍等,以物資助力教育幫扶。

圖為實踐團帶隊老師向馬頭鎮兒童贈書合影。沈喆嫻 攝
誦以明志承經典,學而養德育新人
一字一句普通話,千言萬語繪中華。實踐團將紅色教育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通過詩歌朗誦《我們的青春》展現新時代青年與革命先輩的跨時空對話,以普通話為媒介傳遞赤子情懷。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永恒瑰寶。文學院采菊詩社帶領孩子們吟唱《漁歌子》等經典詩詞,在古韻聲中培育文化認同。此外,團隊通過宣講周恩來、關天培、左寶貴等民族英雄事跡與紅色教育視頻欣賞,彰顯了總理心系民族團結、促進共同發展的崇高精神,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圖為實踐團成員朗誦《我們的青春》。沈喆嫻 攝

圖為朗誦團成員吟唱《漁歌子》。徐含雪 攝
走訪調研察民情,政策宣講聚民心
實踐團參觀了當地特色農業與“紅石榴家園”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在特色農業基地,成員們親歷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探知科技助力農業發展的成果。在“紅石榴家園”,他們深入了解馬頭鎮作為“民族團結示范鎮”的發展歷程,深刻認識到這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基層實踐成果。同時,為摸清當地普通話使用情況與學習需求,成員們分成多個小組,深入學校、市集、居民家中開展問卷調查。他們耐心地向居民們說明調查目的,認真記錄每一份反饋。此外,成員們還在鎮政府、學校周邊進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宣講,通過發放宣傳手冊、現場講解等方式,增強了當地群眾對說普通話的意識與認同,讓大家明白推廣普通話對于促進交流、推動發展的重要意義。

圖為實踐團成員前往居民家中進行問卷調查。徐含雪 攝
本次文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語言為橋梁,以文化為紐帶,既提升了基層群眾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更以實際行動詮釋高校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為推動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貢獻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