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實踐的眼睛,實踐是思想的真理”為豐富馬鞍山市福利院兒童的生活體驗,普及科普文化知識,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砼筑華彩,鄉伴成長”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在慈慧老師的帶領下,預計于7月7日赴當地福利院開展活動。
為順利開展本次活動,籌備活動采用“線上籌備+線下研討+現場預演”三線并行的模式推進。6月26日,團隊召開線上語音會議,聚焦活動如何拉近志愿者與兒童的距離展開研討。會上,成員們結合在校組織活動的經驗,將安全性、創新性與趣味性融入方案設計形成初步框架。7月1日,團隊于合肥工業大學研討室召開線下會議,重點明確了物資籌備、PPT制作及參與人員安全保障等細節。7月6日,團隊完成全流程預演,為次日的正式活動筑牢基礎。
考慮到兒童的年齡差異,團隊做了針對性準備:自我介紹環節中,針對8至12歲兒童,擬采用“玩具互動+個人介紹”的雙重模式;對于年齡稍長的兒童,則側重傾聽其關于未來與夢想的分享。
“大風吹”游戲規則歷經三版打磨:初始指令因表述模糊被優化,最終確定為“吹穿運動鞋的大朋友”“吹喜歡奧特曼的小朋友”等具象化表述。試玩過程中,隊員小李特意放慢語速,將“吹扎辮子的小朋友”誤說為“吹戴帽子的小朋友”,其他成員則順勢演練溫柔引導:“我們一起找找,誰的小辮子在晃動呀?”溫柔的言語如暖流浸潤心田,親切的笑臉似無聲的陪伴與鼓勵。這些柔軟的表達與溫暖的神態讓每個孩子在被呵護的氛圍中逐步敢于嘗試、勇于表達。
籌備階段,物資組在挑選物品時,毅然放棄發光的花哨玩具,轉而采購安全剪刀、彩紙等可共同參與的手工材料。團隊還專門排練了“錯誤應對指南”:當兒童拆解玩具時,不說“你怎么如此調皮”,而是蹲身詢問“你是否想看看它的內部構造?”;若有兒童拒絕參與活動,不強行要求,而是默默陪坐一旁遞上積木——“等待遠比催促更有意義”。
從玩具的審慎選擇到語氣的反復斟酌,從游戲規則的簡化優化到兒童情緒的預判疏導,這場破冰之約的籌備,處處凝結著年輕人對“陪伴”的樸素理解:它并非居高臨下的給予,而是放下姿態的平等相待。每一處細節的打磨,都是對“以孩子為本”的踐行——不急于輸出,而是耐心傾聽;不強行塑造,而是尊重本真,讓陪伴成為一場雙向奔赴的溫暖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