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底蘊,傳承紅色精神與非遺文化,7月2日上午,湘潭大學機械工程與力學學院赴響塘鎮暑期實踐團走進湘潭市博物館,開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文化探尋之旅。博物館內濃厚的歷史氛圍與豐富的文化展品,為團隊成員們打開了一扇了解湘潭文化的大門。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領航”主題雕塑前合影)
調研團隊首先來到 “中國共產黨湘潭歷史陳列” 區域。一進入該區域,一股厚重的歷史氣息便撲面而來。在“領航”主題雕塑前,革命先輩銅像巍峨矗立,無聲訴說著湘潭紅色歷史的波瀾壯闊。團隊成員們紛紛駐足瞻仰,從先輩們的光輝事跡中感悟紅色精神,深刻理解湘潭地方黨史的厚重內涵,紅色基因在年輕一代心中悄然傳承,激勵著團隊成員在新時代擔當起青年的責任與使命。

(圖為響塘吳氏紙影戲表演戲臺展品)
非遺展區里,響塘吳氏紙影戲相關展品格外引人注目。傳統表演戲臺古樸典雅,戲臺的雕梁畫棟雖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能看出當年的精美工藝。形態各異的紙影人偶有序陳列在展柜中,生動展現這一古老藝術的傳承軌跡。團隊成員們圍在展柜前,仔細觀察人偶的制作工藝,從紙張的選擇到剪裁、繪畫、裝訂,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工匠的心血。團隊成員還通過展區的多媒體設備,觀看了響塘吳氏紙影戲的表演片段,感受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團隊成員們相互交流探討,深入了解響塘吳氏紙影戲數百年的傳承歷程,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持久生命力,也更加意識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性。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紙影戲人偶展品)
參觀過程中,成員們圍繞紅色文化傳播、非遺創新發展等議題,結合專業知識進行了深入思考。在紙影戲展區,成員們跳出單純的“看與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人提出,可以運用現代科技,如機械輔助表演,設計出更加靈活的紙影人偶操控裝置,讓表演更加便捷和精彩;還有人認為,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傳承工藝,建立紙影戲數據庫,將其制作過程和表演視頻進行數字化保存,為非遺注入新活力。在黨史陳列區,團隊成員們思索著如何以青年群體喜愛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有人建議制作紅色主題的短視頻、動漫等,讓紅色文化 “活”在當下,吸引更多青年了解和傳承紅色歷史。
此次博物館之行,是實踐團暑期“三下鄉”的重要開篇。團隊成員在歷史與文化的滋養中,既觸摸到湘潭紅色歷史的溫度,又領略了非遺技藝的精妙。后續,實踐團將帶著調研所得,奔赴湘潭市響塘鎮,把文化感悟融入實踐,通過開展紅色文化宣講、非遺體驗活動等方式,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讓紅色與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亮光彩,以青春行動書寫文化傳承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