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醫學院志愿團師生走進重慶巫溪縣文峰鎮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業科技實踐課。從組培實驗室的微觀世界到水培溫室的蓬勃生機,師生們以雙手與智慧,觸摸現代農業的強勁脈搏。
在生產部主管姚玖莉引領下,團隊先覽基地全貌,旋即步入核心科技區——馬鈴薯組培實驗室,現代生物技術的精妙畫卷于此展開。生產部部長梁峰銘隨后帶領大家參觀馬鈴薯展覽館,深入闡釋巫溪馬鈴薯產業與鄉村振興的深度交融——一粒粒優質脫毒種薯,如何成為撬動地方經濟、助農增收的“金色杠桿”。科技興農的圖景,在師生心中漸次清晰。他們不僅系統學習了脫毒種薯繁育技術的演進,更深刻體悟到巫溪獨特水土如何孕育出品質卓絕的“金豆豆”。
(梁老師講解馬鈴薯苗)
(志愿團成員觀看馬鈴薯簡介)
(志愿團成員挑選原原種)
(姚老師介紹馬鈴薯適培區)
在種薯分選倉庫,志愿者們俯身工作臺,在專業指導下親手參與馬鈴薯原原種的精細篩選。指尖輕撥,依據尺寸、形狀與健康標準嚴謹分類,優質種薯被輕置入指定容器。隨后,自動化分揀設備的流暢運轉映入眼簾,其高效精準與傳統手工形成鮮明對比。躬身實踐間,師生們不僅掌握了種薯分級技能,更切身感受到現代農業科技對生產力的深刻變革。移步水培育苗快繁溫室,他們輕巧采摘下水培土豆,親歷“無土生金”的現代農技奇觀,對綠色高效脫毒種薯繁育模式有了直觀認知。
(志愿團成員整理水培苗)
(志愿團成員篩選馬鈴薯大小)
活動尾聲,志愿團全體成員齊聲誦讀本土作家劉東榮創作的《馬鈴薯賦》。鏗鏘之聲回蕩基地,不僅禮贊薯苗扎根泥土、默默奉獻的精神,更讓師生們領悟到中醫藥文化與自然的共通智慧——皆需深植根基,默默耕耘。大家紛紛表示,要將這份堅韌與務實融入未來,既精研岐黃之術,亦躬身田間地頭,讓中醫藥的種子在鄉村振興沃土中萌發生機,為健康中國貢獻青春力量。
(志愿團成員朗讀馬鈴薯賦)
此行實踐,讓師生們深感創新思維之重。正如中醫藥需守正創新、融匯古今,農業亦需科技賦能。未來,中醫學院學子將帶著這份“俯身”實踐的收獲,以“馬鈴薯精神”為激勵,既深耕經典、夯實理論,更主動扎根基層,將中醫藥服務播撒至廣袤鄉野,使其在鄉村振興中煥發獨特光彩,守護百姓安康,為傳統醫學的傳承發展注入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