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七事變爆發88周年之際,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文化實踐團深入湖南省新化縣,開展以“尋訪被淡忘的抗戰豐碑”為主題的線路調研。實踐團實地考察了洋溪萬人坑、科頭鄉葉振東烈士墓及獅子山公園抗日英烈陵園三處抗戰舊址,力圖喚醒有待深入發掘的民族抗戰記憶。
舊址無言,歷史有聲。實踐團踏訪的新化抗戰舊址群是烽火連天、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中,不同時空、不同視角的沉重見證。
在洋溪鎮龍潭村,1945年湘西會戰期間,3461名中國軍民慘遭日軍屠戮。戰后,當地民眾以紅磚水泥圍砌土堆為墳以作紀念。這起發生在抗戰勝利前夕的慘案正是七七事變后日軍侵華暴行持續蔓延、深入腹地的殘酷鐵證。
圖為新化縣“洋溪鎮萬人坑”紀念舊址(朱杏芬 供圖)
科頭鄉桃林村的葉振東烈士墓,記載著一位排長在抗戰勝利前夕頑強抗擊日寇、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他的犧牲,濃縮了自七七事變始千千萬萬將士血戰到底的悲壯歷程,是全民族抗戰艱苦卓絕歲月的真實寫照。
圖為團隊在葉振東烈士紀念碑前合照(朱杏芬 供圖)
獅子山公園內的抗日英烈陵園由原“傷兵山”將士公墓遷建而來,安葬著千余名在全民族抗戰前線因缺醫少藥不幸殉國的傷員。
圖為新化縣抗敵傷亡榮譽公墓(朱杏芬 供圖)
經過實地調研,實踐團發現這些載厚重歷史故事的舊址普遍面臨維護力量不足、開發利用程度低、宣傳手段單一等問題。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八十八周年的重要節點,如何讓這些無聲的豐碑煥發新的生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帶著這份思考,實踐團成員廣泛走訪舊址周邊的居民、老黨員及游客,傾聽來自歷史現場的回響與時代訴求,聚焦在新時代語境下如何更有效地激活、詮釋并傳播這些紅色資源,讓抗戰歷史的光芒穿透歲月,照亮當下。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洋溪鎮萬人坑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朱杏芬 供圖)
青年擔當,貴在力行。面對歷史與現實的叩問,團隊負責人表示,實踐團將發揮專業優勢,策劃制作系列微視頻、情景短劇及互動展覽等融媒體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立體化聯動格局切實提升抗戰歷史的傳播效力,彌合歷史敘事與年輕世代之間的時空隔閡,凝聚國家意志與民族情感。
在七七事變爆發88周年開展抗戰舊址群尋訪,湘大學子以行動致敬英烈,用青春智慧積極探索紅色文化傳播路徑,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歷史自覺與使命擔當。
(通訊員:江曉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