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民政部、中國殘聯《關于加強困境孤獨癥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通知》精神,促進孤獨癥兒童全面發展,揚州大學廣陵學院“陵團領航暑托起航,‘鐵軍’筑夢紅學傳揚”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丹陽市孤獨癥關愛者協會愛心暑托班,為孤獨癥兒童送去關懷與溫暖。
6月26日,團隊成員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小課堂。課堂活動融合多感官教學與情景化引導,旨在幫助當地孤獨癥兒童增強認知發展能力,為他們搭建起與社會溝通的橋梁。
實踐團隊成員們提前與協會教師溝通,針對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征和認知需求,精心設計課程環節,力求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課堂伊始,團隊成員們以“認識身體”為主題,開啟了多感官互動教學。他們向孤獨癥患兒展示了眼睛、鼻子、嘴巴等身體部位的小卡片,用生動的語言和夸張的動作,引導孩子們觀察卡片圖案,觸摸自己對應的身體部位。成員們蹲下身,握住孩子們的手,耐心輔助他們完成相應動作。通過觸覺感知、視覺觀察和語言互動,孩子們不僅加深了對身體結構的認知,也在漸漸適應與他人的近距離接觸,原本略顯拘謹的課堂氛圍漸漸變得活躍起來。
(圖為團隊成員鄭淘文帶領孤獨癥兒童認識身體部位 李若軒供圖)
隨后,團隊成員借助動作模仿活動,培養孤獨癥兒童的模仿與互動能力。通過示范舉手、拍手、跺腳等簡單動作,讓孤獨癥兒童進行行為模仿,不僅可以提升孩子們的觀察能力,還有助于增強他們的交流互動能力。此外,成員們也嘗試發出一些指令,引導小朋友們獨立完成指定動作,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自我認知,增強社交能力。
(圖為團隊成員鄭淘文與孤獨癥兒童互動 李若軒供圖)
團隊成員還帶領孤獨癥兒童進行了顏色識別活動,向小朋友們展示各種顏色的圖片,告知他們對應的顏色,鼓勵他們自己進行識別,并引導他們說出該顏色的物品。通過顏色識別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孤獨癥患兒的視覺感知能力,增強他們對顏色的敏感度。
最后,在情景化教學部分,團隊成員模擬交通路口場景,與孩子們共同開展“紅燈停,綠燈行”的互動游戲。成員們向孩子們展示紅綠燈,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復講解交通規則。在溫馨互動中,安全出行意識也悄然植入他們心中。
(圖為團隊成員王子皓為孤獨癥兒童授課 秦浩供圖)
通過此次認知訓練小課堂,孤獨癥兒童能夠在多感官訓練中提升認知能力、社交技能和情緒表達。同時,團隊成員在幫助孤獨癥兒童進行感覺統合訓練的過程中,也學會了注意方式方法,進行科學干預、有效活動,做到真正關愛和幫助孤獨癥兒童,展現出青年人在社會發展中的責任擔當。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而孤獨癥兒童是那些閃爍著特別頻率光芒的星辰,他們以自己的節奏發光,等待著被世界溫柔解讀與擁抱。“幫助孤獨癥兒童,關鍵在于理解他們的行為邏輯,用耐心和專業設計適合他們的活動,才能真正實現有效干預。”丹陽市孤獨癥關愛者協會教學老師在總結中強調。
據悉,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實踐團隊將持續深化與丹陽市孤獨癥關愛者協會的合作,后續還將開展紅色教育、手工創作等系列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責任,讓更多“星星的孩子”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逐步走向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