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江西財經大學“聲動贛鄱”推普實踐團于玉山縣必姆鎮畬族聚居地蘇村村雷家小組開展推普實踐活動。團隊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為核心,融合教育教學、文化傳承與民族認同,構建“三位一體”服務模式,推動普通話教育與畬族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結合,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課堂創新:多維教學激活畬鄉兒童語言潛能
當日上午,實踐團在雷氏宗祠開展首場普通話教學。課堂以“口部操訓練—基礎發音教學—趣味詞匯接龍”為邏輯主線,通過階梯式教學幫助畬族兒童建立語音規范與表達自信。針對不同年齡段認知特點,團隊設計“語言+藝術”“語言+科技”雙軌輔助課程:在繪畫拓展環節,孩子們將“拼音識字”轉化為創意圖像創作,通過“拼音識圖”游戲實現抽象語言符號與具象藝術表達的融合;編程啟蒙課則引導高年級學生運用圖形化編程邏輯,在指令編寫中感知語言與科技的跨界魅力。
蘇村村干部雷修旺表示:“非常感謝推普團關注到少數民族兒童,本次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語言興趣,也為鄉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學尾聲,全體師生共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紅歌嘹亮中,理想信念教育與民族團結教育實現有機統一。實踐團同步向學生捐贈回力鞋、文具等愛心物資,以物質關懷助力畬鄉兒童語言學習之路。
文化探源:宗祠調研與民族體驗筑牢文化認同
下午,團隊在村委引導下深入調研雷氏宗祠這一畬族文化地標。作為家族精神與歷史記憶的物質載體,宗祠內碑刻文獻、建筑紋樣均蘊含著畬族語言文化的傳承密碼。村干部雷修旺詳細介紹了雷氏宗祠的興建淵源、歷代族人事跡與文化功能。團隊成員認真聽取講解,駐足觀摩宗祠建筑結構與碑刻文獻,并就家族文化與村落語言傳承的內在關系展開探討,為后續語言調查與非遺資料采集提供了實踐視角。
調研結束后,團隊成員身著畬族傳統服飾,開展民族文化體驗活動。服飾所體現的圖騰紋樣、色彩搭配與刺繡技藝展示了畬族悠久的文化底蘊與美學表達。成員們通過角色沉浸式體驗,深入了解畬族禮儀習俗、服飾象征意義及語言文化內涵。
實踐價值:推普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范式
本次活動以語言為紐帶,構建起“教育筑基—文化尋根—認同凝聚”的實踐閉環:課堂教學夯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根基,宗祠調研喚醒民族文化記憶,服飾體驗促進跨文化理解。這種將推普工作與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的模式,既響應了國家語言文字推廣政策,也為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青春方案。
據悉,“聲動贛鄱”推普實踐團將持續在必姆鎮開展為期一周的語言調研與教學活動,后續將聚焦畬族民歌、傳統手工藝等非遺項目的語言元素采集,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民族文化的雙向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