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曉石壕:鏡頭與科學共繪紅色晨章
——“紅色信使尋訪”黨史學習教育團晨間紀實
舊址為幕:紅色MV拍攝紀實
破曉時分,石壕鎮司令部舊址的青磚灰瓦浸染在金色晨曦中。團隊成員架起攝像機,以鏡頭為眼,凝視這座川黔邊區革命歷史的見證者——斑駁的磚墻、滄桑的木門、留存的地圖,每一處細節都在晨光中蘇醒,訴說著紅軍運籌帷幄的烽火歲月。
為精準還原歷史質感,拍攝組反復調整機位:俯身貼近地面捕捉磚縫間的彈痕,仰拍屋檐下流轉的光影,特寫文物上歲月磨蝕的痕跡。一幀幀畫面里,斑駁的墻面與朝霞輝映,仿佛與90年前的紅軍晨會隔空重疊。這場拍攝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一次對歷史的虔誠叩問——“我們想用年輕人的方式,讓教科書里的故事‘活’在光影中。”團隊負責人如是說。
火山實驗燃童心:當科學遇上紅色課堂
“嘭!”一聲輕響,小蘇打與檸檬酸在紙筒中噴涌出粉紅色的“火山巖漿”,圍坐的50多名兒童驚呼連連。志愿者們以趣味實驗為引,將科學原理與紅色故事巧妙融合:“紅軍叔叔當年用硝石制作火藥,和今天的實驗一樣,都是‘化學力量’——但他們是用來保家衛國!”

孩子們爭先恐后動手嘗試,在志愿者指導下調配“巖漿”比例。實驗結束后,團隊拿出染紅溶液的試管問道:“這像什么?”“紅旗!”“紅領巾”童言稚語中,志愿者順勢展開《半條被子》的故事講述,將“紅色”從科學現象自然過渡到革命精神。有孩子捏著試管認真地說:“我要把它種在花盆里,等長出好多紅旗!”
用創新形式創造時代回響
通過記錄創造歷史,用實驗引入歷史,打破傳統紅色教育的思想界限,紅軍故事與火山小實驗在碰撞中創造化學反應,以“沉浸式體驗+互動式教學”,讓紅色教育完成雙向灌輸,成為跨越代際的對話,當孩子們為化學反應而歡呼時,正是紅色種子在新時代土壤中萌芽的最好證明。
讓青年學子在拍攝中讀懂信仰的重量,讓兒童在實驗中觸摸精神的溫度,正是紅色江山后繼有人,血脈永續的生動寫照,正如石壕的晨光照亮舊址的磚瓦,紅色精神,將在接力中永遠年輕。
撰稿:段煥宙、楊敬雯
攝圖:張守順、馮芹芹、沈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