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紀芳琳、夏菲菲、孫佳康、王沈瑜、李東航等同學組成“碧海青耘,向海而興”藍海筑夢實踐隊在團隊指導老師成容容、葛靈月的帶領下走進如東縣苴鎮劉埠村,在禁漁期向漁民老張夫婦學習漁網修補技藝,探訪漁港生產船。此次實踐活動由夏菲菲、周承達負責全程拍攝記錄。
7月的劉埠村,雖因禁漁期不見出海的喧鬧,但漁村處處是開漁前的準備景象。團隊抵達時,張嬸正站在庭院中修補漁網。“織網講究緊、勻、密,線頭松了魚就跑了。”她手持梭子,動作嫻熟地穿梭網線,耐心向同學們講解技巧。面對大家生疏的操作,張嬸手把手糾正握梭姿勢:“這漁網跟著船下過無數次海,修補得像縫傷口一樣仔細。”經過反復練習,同學們終于掌握修補方法,成功修復破損網眼。

(圖為7月7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實踐隊成員在如東縣劉埠村向漁民張嬸請教漁網修補技藝。夏菲菲供圖)
午后,張叔帶領同學們來到劉埠村漁港。岸邊漁船因常年出海已顯破舊,斑駁的船身、褪色的漆皮訴說著它們與風浪搏斗的歲月。“這些船跟著我們跑了十幾年,每次出海都得經住大風大浪。”老張撫摸著船舷說道,“禁漁期就是漁船的’體檢期’,發動機、導航儀都得仔細檢修。”登上生產船,他指著艙內新安裝的北斗導航系統和活水艙設備介紹:“換上這些新裝備,捕魚更精準,漁獲也能新鮮上岸。”走到船尾,幾卷晾曬的新漁網在風中輕晃,張叔特意提醒:“現在網眼按新規加大了,得給小魚苗留條生路。”簡單的話語,道出漁民對海洋生態保護的深刻理解。

(圖為7月7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實踐隊成員與漁民張叔在劉埠漁港的生產船上合影留念。周承達供圖)
“以前只在課本上了解禁漁期,這次親眼看到漁民的準備工作,才真正明白生態保護的意義。”隊員楊晨含感慨道。王沈瑜也表示,學習漁網修補不僅掌握了一門傳統技藝,更感受到漁民對職業的堅守和對大海的敬畏。
離開漁港時,夕陽將張叔夫婦的身影拉得很長。此次實踐中,青年學子既掌握了傳統漁業技能,也體會到新時代漁民在傳承與創新中踐行生態保護的擔當。據悉,團隊后續將通過圖文展、校園宣講等形式,分享實踐收獲,為鄉村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