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交錯,鼓樓拔地而起,這是古人藏在木梁間的建筑智慧”7月5日,在托口鎮郎溪村 “小小建筑家” 非遺文化小課堂上,長沙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老屋煥新 砼筑鄉韻”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何沁怡將侗寨帶到大家身旁,向臺下近 60 位孩子和家長發出誠摯邀約,“今天,我們一同穿越千年時光,揭開非遺建筑的神秘面紗,領略它們的獨特之美!”
長沙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的"小小建筑家·放飛大夢想"主題活動已連續開展5年,面向6-12歲兒童開展建筑橋梁專業知識科普志愿服務。此次,學院暑期志愿團隊來到托口鎮郎溪村,與村婦聯攜手舉辦了融入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志愿課堂,受到村民的高度關注和熱情參與。
課堂上,何沁怡以“侗族三寶”為鑰,生動講述侗族文化。“侗族大歌、侗族鼓樓、侗族風雨橋凝結著侗族順應自然、團結共生的智慧,鼓樓不用一釘一鉚,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盡顯工匠建筑技藝高超。”何沁怡也積極與小朋友們互動,讓小朋友畫下自己心中的侗族建筑、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創作思路,孩子們伏案凝神,畫筆沙沙作響,用行動記錄下課堂所學。
此外,正值暑期,實踐團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筑牢青少年安全防線”的主題教育。李莎桐以“溺水事故中18歲以下青少年占比超95%”的數據警示開場,通過“憋氣挑戰”小游戲讓同學們直觀感受溺水危險,強調勿私自下水。同時結合案例問答,系統講解防霸凌、防性侵知識,用心呵護每一朵花開。課程尾聲,團隊送上精心準備的小禮品,教室里滿是驚喜的歡呼與燦爛的笑容。
一筆一畫勾勒傳統,一言一語傳承匠心。實踐團成員以文化為魂、以傳承與守護為樂,進一步融合專業科技知識,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帶領同學們探秘建筑世界,放飛建筑大夢想,也用行動守護青少年成長。未來,他們也會常態化開展“大手牽小手”實踐活動,助力孩子們更好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