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引領青春路,童心共繪振興卷
晨光漫染振興路,鐮錘生輝耀征程。2025年7月1日,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微光‘童’行”暑期三下鄉文明實踐隊深入贛州市大余縣,以青春為執筆,在紅色熱土上書寫信仰答卷,用實踐詮釋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讓理想之花綻放在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中。
圖為實踐隊員為楊梅村兒童進行紅色宣講 賴清瑩 攝
竹籃藏史:紅色宣講播撒信仰火種
上午8時,楊梅村文明實踐站的新時代文明實踐講堂里,一場特殊的“紅色故事會”正在上演。實踐隊員手持斑駁竹籃,以《征途漫漫,唯有奮斗》為題,向20余名楊梅村兒童展開宣講。“這只竹籃,曾是陳毅元帥梅山游擊戰時的‘生命補給箱’。”講解隊員生動地講述周籃嫂用竹籃為紅軍送鹽、送藥、送情報的故事。通過宣講讓孩子們了解到,在艱苦卓越的戰爭年代,正是千千萬萬如周籃嫂般的普通群眾,以最樸素的方式守護著革命火種。孩子們屏息凝神,紅色信仰的種子悄然扎根心田。
青瓦尋蹤:舊居內外續寫堅守之志
實踐隊來到陳毅同志舊居。這座青瓦白墻的老屋靜臥在山坳中,斑駁的木墻上還留著歲月的痕跡。隊員們輕手輕腳地觸摸著陳毅當年辦公的桌椅,仔細閱讀墻上的史料:“1936年冬,陳毅因傷在此隱蔽,靠村民送的草藥療傷,靠竹籃里的糧食充饑……”“原來課本里的‘斷頭今日意如何’,是在這樣的小屋里寫成的。”實踐隊員駐足在陳毅用過的油燈前感慨,這盞燈照亮的不僅是紙頁,更是共產黨人與群眾生死與共的信念。隊員們不放過鑒賞任何一處展覽品,用實際行動踐行“守護紅色記憶”的承諾。
圖為實踐隊員在陳毅舊居學習教育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符佳寧 攝
薪火相傳:叩訪守宅人共話初心如磐
離開舊居,實踐隊走訪了守護者劉士華的家。劉士華自1995年退休后,便與妻子遷居陳毅舊居,三十余載如一日,堅持清掃舊址、義務為游客講述革命故事,以歲月守護這座“精神殿堂”。得知老人年初離世,隊員們無不惋惜。凝視其家中照片,眾人不禁動容。雖斯人已逝,但“義務講解員”的職責已由其居住在附近的侄子接續承擔,繼續向游客傳頌周籃嫂與陳毅元帥的事跡。這份守護革命記憶的接力棒,生動詮釋了薪火相傳的真諦,也更加堅定了隊員們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的初心如磐。

圖為實踐隊員親切慰問劉士華老人的家屬 符佳寧 攝
詩行回響:紀念館內重溫熱血歲月
實踐隊走進梅嶺三章紀念館。館外,“堅定信念、百折不撓、艱苦奮斗”三面大旗震撼人心。館內,《梅嶺三章》手稿真跡在玻璃展柜中泛著溫潤的光澤。“這詩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刻在戰士的骨頭上、群眾的口碑里。”隊員們駐足凝視,有的用手機記錄展柜里的文物,有的輕聲交流“南國烽煙正十年”的歷史背景。紅軍戰士靠野菜充饑,用樹皮裹傷,卻始終高唱《國際歌》。“原來‘艱苦卓絕’四個字,背后是這樣的血肉之軀。”實踐隊員紅了眼眶,“今天的幸福,是先輩用命換的,我們更要挺膺擔當。”
 |
 |
圖為實踐隊員朗誦梅嶺三章 |
圖為實踐隊員在黨旗下宣誓 |
山水作證:三省邊地續寫青春答卷
暮色漸濃,實踐隊來到位于三省邊地的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隊員們望著遠處層疊的青山,“新四軍從這里出發”幾個大字屹立于山間。站在紅色史料的展館前,聽當地少先隊小講解員講述:“三年游擊戰,贛粵邊紅軍牽制了國民黨10余萬兵力,為中央蘇區戰略轉移贏得了時間。”“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刻著信仰,每一道山梁都藏著忠誠。”實踐隊老師帶領全體隊員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一句句誓言在山谷間回蕩。山風拂過,松濤與歌聲交織,仿佛在訴說:百年征程,青春永遠是最熾熱的火種。
 |
圖為實踐隊員在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的合影 賴清瑩 攝 |
從紅色宣講到舊居守護,從紀念館尋蹤到山水見證,這個七一,微光“童”行實踐隊用一場“行走的思政課”,讓紅色基因在童心中生根,讓青春擔當在實踐中淬煉。正如實踐隊隊員在總結時所說:“今天的我們,既是紅色故事的傾聽者,更是紅色精神的傳承者。未來,我們會帶著這份信仰,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挺膺擔當,‘童’行筑夢!”
供稿 金睿 趙鑫瑤 趙榮
供圖 符佳寧 賴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