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熔金七月天,
青巒疊翠水漾煙。
村如畫卷藏幽韻,
景似瓊章醉客船。


前言
為弘揚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與實踐精神,深入響應2024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的戰略號召,我們谷音青耘小隊來到南京市浦口區不老村,進行實地調研行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青年力量探索不老村的綠色生態與非遺文化,服務地方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為大學生實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與深度。
1、民宿閑談話意濃,巧手廚娘百味香
走進綠意盎然的不老村,小隊走訪了村里最具人氣的民宿,聽民宿老板講述創業故事。“十幾年前我還是一家酒店的大堂經理,后來受國家政策響應,我來到了不老村,在這里辦起了民宿。”民宿老板何先生一邊泡茶一邊與我們笑談“當時只是想換一種生活方式,沒想到民宿會越做越火。”推開木門,靜謐安然的庭院映入眼簾,青磚黛瓦間透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小院里綠植蔥蘢,石子小路蜿蜒其間。他的民宿雖然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屋內布置得精致溫馨,藤椅、壁畫、茶具相映成趣,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主人的用心與情懷,既充斥著生活的煙火氣,也彌漫著詩意的棲居感。采訪后,老板又熱情地帶我們參觀了他家的生態農場,綠油油一片,到處是泥土與青草的芳香。

村口的飯店,飯菜香氣早已飄滿小路,令人聞之垂涎。據飯店的老板兼采購員大姐所說,她每天早上四點就起床親自前往最近的菜場進行采購,什么新鮮買什么,絕不湊合。而為了確保食材的新鮮,大姐對廚房管理尤為嚴苛,對于晚上剩余原料,凡是不能過夜的絕不隔夜,這就是她家飯菜好吃的關鍵。談到她家飯店回頭客多的秘訣,她神秘一笑,語氣里滿是自豪,“就是以誠待客,無論客人點幾盤菜,幾個人吃,都會盡心去做,真材實料,不糊弄人。”她的話樸實無華,卻道出小飯店立足不倒的根本所在——融在鍋碗瓢盆間的實誠。

近年來,不老村憑借民宿經濟和鄉村美食煥發新的活力,正如村民所說:“一間民宿住心間,一道好菜留人心。”
2、古法染出千重韻,良工織就萬縷情
來到不老村的扎染作坊,小隊進行了一場富有文化韻味的扎染體驗活動。活動伊始,工坊老師向大家介紹了這門手藝的起源、發展、以及工藝流程。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隊員們紛紛動手嘗試:使用一種特質的防染劑,通過鏤空模板將圖案均勻涂抹在布料上,再用玻璃珠和細繩將方巾進行纏繞定型,隨后將布料浸入藍靛染缸。顏色在水中緩緩暈開,素布就變得靈動起來,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圖案,每一塊都獨一無二,承載著創作者的巧思與心意。


3、葫蘆繪彩藏意趣,漆藝無聲映匠心
走進大師的工作室,滿屋葫蘆玲瓏可愛,漆面瑩潤如玉,都靜靜陳列在木架上,仿佛一件件被時光凝固的藝術品。談起與漆藝的緣分,他臉上浮現笑意:“我是19年開始學漆藝的,一開始只是好奇,后來變成了熱愛,也正是這份熱愛讓我堅持到了現在。”大師指著案臺上一枚葫蘆,“像這只,光是上漆就要十幾層,每上一層漆都要等干透,不能催,不能急。”在他眼中,一枚小小的葫蘆不僅是器物,更是一種心境。“漆藝是慢功夫,它教人耐心,也讓人沉靜,成品里藏著時間、情感、專注……”在大師的世界里,一筆一劃皆是歲月的痕跡,一器一物皆有溫度與情意。漆藝雖然無聲,卻能在靜默中打動人心。

結尾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不老村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煥發出的蓬勃生機:民宿經濟的興起、鄉土美食的人情味、非遺技藝的堅守與創新,每一處都浸潤著鄉村文化的根脈,也折射出一代代匠人的初心與堅守。這里的土地不僅孕育了綠水青山,更承載著技藝的傳承與生活的智慧。我們將把這份來自鄉土的感動與啟發,繼續轉化為前行的力量,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與責任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