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士浩 胡瑤瑤 郝亦婷)邵陽縣新田村,2025年7月4日,藝心志愿者服務團的成員們踩著露水走進新田村,準備開始第二天的調研。村里的小學沒有幾個學生,斑駁的墻面上還殘留著“知識改變命運”的標語,而如今,這里只剩下空蕩的教室和幾張歪斜的課桌。
(團隊成員與村民交談)
“我們走訪了十幾戶村民,發現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去了鎮里或縣城的學校。”團隊成員翻著記錄本說。一位留守老人嘆氣:“村里的小學老師少,課都開不齊,崽們只能往外送。”村支書坦言,近幾年,附近兩個村加上新田村,小學生人數也就50個人左右,資源失衡的惡性循環。
團隊發現,生源流失的背后是教育資源的嚴重失衡。村里的教學點師資匱乏,音體美課程常年空缺,而鎮上的學校雖條件較好,卻因學生過多導致教師負擔加重,教學質量難以保障。更令人憂心的是,村里的非遺文化——如“編斗笠”手藝,也因年輕人外流而面臨失傳。
(下鄉調研人員合照)
面對這一難題,團隊決定結合自身優勢,推出“技‘藝’雙馨,非遺新生”公益項目:非遺課堂進村小:聯合鎮中心小學,每周派志愿者教授課程如非遺課、繪畫課程等等,既豐富了課堂,又傳承文化。
“老帶新”傳承計劃:邀請村中老手藝人擔任導師,與鎮校學生結對,讓非遺技藝成為連接城鄉的紐帶。
我們不敢說能立刻改變現狀,但至少想點燃一點希望。夕陽下,團隊的身影被拉得很長,而遠處,幾個孩子正好奇地圍觀他們帶來的非遺樣品——或許,這就是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