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7月2日電(通訊員周永敏)
為推進閩臺體育文化建設,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集美大學體育學院“誠毅尋跡・閩臺體韻”實踐隊于2025年7月2日走進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南少林寺,開展“誠毅尋跡・閩臺體韻”實踐活動,從五祖拳、刣獅等項目里,挖掘閩臺體育文化關聯,感受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脈絡,助力體育強國建設與兩岸交流融合。
非遺館里的體育密碼:閩臺同根的生動注腳
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隊員們圍繞五祖拳展板展開研究。五祖拳的拳法分為五類,分別是“一達尊,二太祖,三羅漢,四行者,五白鶴”,套路多達200余套,其中空拳、長短兵器自成系統,小套洗練僅十數步,大套繁復至百五六十技手。五祖拳在傳授過程中因材施教,武者體格不同,打法也有所區別。從視頻資料中可以看出,五祖拳的剛猛綿密,招式簡潔實用,少花招,各拳有自風格和獨到之處,但拳風相近,可以通學兼練。五祖拳在福建和臺灣地區廣泛流傳、影響深遠,通過兩岸拳種的交流學習,推動閩臺的體育文化發展。
圖為實踐隊員駐足觀看五祖拳的文物史料 陳靜瑩 攝
泉州城鄉節日盛行的“刣獅”表演,就是五祖拳的一種展示。通過材料記載,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刣獅是由少林和尚創建,融合武術與民間舞蹈,而在閩南話里“刣”有“打斗”之意,表演時舞者會手持古代兵器“斗獅子”,氣勢威猛,招式中就暗藏著南少林五祖拳的剛猛精髓,無論是虎爪的凌厲抓握,還是鶴拳的靈巧閃避,都彰顯著南派武術“拳打臥牛之地”的實戰智慧。且在臺灣嘉義、臺南等地的廟會慶典中,同樣能看到“弄獅”“刣獅”表演,舞者們身著相似的英雄衫,舞動時同樣講究“吞、吐、浮、沉”的韻律,這進一步印證了兩岸文化的共通性,將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編織得愈發緊密。
南少林禪武交融:兩岸交流的體育橋梁
觀看、學習完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有關五祖拳的文物資料后,實踐隊員們走進南少林寺,繼續探究閩臺體育文化,解碼五祖拳中的兩岸情緣,推動兩岸體育文化交流發展。南少林武術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東晉甚至更早,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其中以南少林武術拳系中的五祖拳最具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中歷史最悠久、傳播地域最廣泛的拳種。實踐隊員通過觀看與五祖拳有關的演出,深刻體會到五祖拳的剛勁有力。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精彩演出的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努力拼搏、不斷嘗試。通過與演出人員的溝通交流,了解到此次演出的“演員”為平均年齡七八歲的小男孩,他們大概四五歲時就被家長送過來學習武術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南少林寺,每天進行武術練習。
他們演出時毫不怯場,盡顯男兒本色,血氣方剛,剛勁有力。演出臺上,統一服裝,排成整齊,眼神中透著堅毅與自信。隨著鼓點響起,孩子們齊聲吶喊,一招一式剛勁有力,五祖拳的招式在他們稚嫩卻利落的動作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出拳時,小拳頭虎虎生風;踢腿時,動作迅疾有力,宛如小老虎一般充滿活力。他們的表演不僅展現了南少林武術的精氣神,更傳遞著閩臺武術文化代代相傳的希望。
圖為實踐隊員與武術表演演出人員的交流 陳靜瑩 攝
此外,大家通過南少林寺內博物館資料記載,了解到了一些兩岸交流故事:臺灣朋友來此學習禪武后,回到臺灣積極推廣南少林文化;在兩岸禪武賽事中,選手們借武術切磋增進情誼。這些故事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南少林寺成為了連接兩岸同胞的文化橋梁。
以體為媒,共繪兩岸融合新篇
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隊員們借助文物和資料,梳理閩臺體育文化交流歷史。從古代兩岸武術互動,到近現代體育賽事往來,可以清晰地看到閩臺體育文化始終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即展現著兩岸體育文化割舍不斷的聯系。
指導老師表示:“體育是拉近兩岸同胞距離的重要紐帶,閩臺體育文化本就同根同源,要多開展交流活動,讓臺灣同胞深入感受大陸體育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民族歸屬感。”活動的最后,實踐隊員們在博物館內合影,定格這次探尋閩臺體韻的實踐之旅。
圖為實踐隊員走進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參觀考察 林海老師 攝
此次實踐,隊員們深入挖掘閩臺體育文化內涵,見證兩岸體育文化同根同源。作為新時代大學生,隊員們紛紛表示,未來想成為“文化傳播使者”,通過新媒體宣傳、策劃創意活動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閩臺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借助體育強國建設的契機,拉近兩岸同胞心靈距離,為推動兩岸交流融合貢獻青春力量,讓閩臺體育文化在交流融合中綻放更耀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