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光·圓夢”支教團啟程!匠心育未來,青春助成長
7月5日上午在河南科技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的會議室里,一場別開生面的支教出征儀式正在舉行。"植光·圓夢"支教團的成員們整齊列隊,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期待的光芒。本科生辦公室副主任要航老師站在隊伍前方,帶領全體成員鄭重宣誓:"我們將以專業傳遞知識,用愛心播種希望,讓每一顆童心都能綻放光彩!"宣誓聲在會議室里回蕩,宣告著這場教育接力正式拉開序幕。

儀式結束后,支教團首先前往洛陽軸承集團開展實踐學習。這個特別的安排蘊含著要航老師的良苦用心:"我們不僅要帶去知識,更要帶去一種精神,一種態度。"在前往軸承集團的路上,要航老師向隊員們詳細講解了此行的目的和意義,希望大家能從工業制造中汲取教育智慧。
走進洛陽軸承集團的精密加工車間,隊員們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現代化的數控設備整齊排列,機械臂精準地抓取著零件,工人們專注地操作著各種儀器。要航老師帶領大家來到一臺正在運轉的數控磨床前,指著顯示屏上的數據說:"這臺設備的加工精度達到0.001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的七十分之一。我們支教也要有這樣的精細態度,對每個孩子都要因材施教。"
在質量檢測中心,一個因0.05毫米誤差被淘汰的軸承引發了隊員們的深思。質檢員解釋道:"這樣微小的瑕疵在普通情況下可能不會被發現,但在高速運轉時就會造成嚴重后果。"要航老師立即抓住這個教育契機:"教書育人也是如此,我們忽視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隊員們紛紛點頭,在筆記本上記下這個深刻的啟示。
參觀結束后,要航老師組織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隊員們結合所見所聞,提煉出支教的三大準則:首先是課前準備要做到"三查"——查教案是否完善,查教具是否齊備,查學情是否掌握;其次是課堂教學要做到"三精"——精講重點難點,精練關鍵技能,精準互動交流;最后是課后跟進要做到"三訪"——訪學生學習效果,訪家長反饋意見,訪教師改進建議。
帶著軸承廠的啟發,團隊駐地開始了緊張的課程設計工作。要航老師提出要將工業智慧轉化為教育實踐,開發出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經過兩天兩夜的奮戰,一套融合工業理念與農業特色的創新課程終于成型。
最引人注目的是"生命軸承"STEM課程。這套課程巧妙地將軸承零件與植物學知識相結合,學生們可以用軸承組裝簡易離心機來演示植物細胞分離,通過對比麥稈維管束與軸承結構的相似之處來理解力學原理。要航老師親自示范課程設計:"我們要讓抽象的知識變得觸手可及,讓復雜的原理變得生動有趣。"
"循環農業"實踐課則充分體現了環保理念。隊員們設計出利用廢舊軸承制作自動灌溉裝置的課程,還開發了"可觀測式"堆肥系統。要航老師在指導時說:"這不僅是在傳授農業技術,更是在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方式。"
此外,團隊還精心策劃了"工匠精神"主題班會。通過軸承制造過程的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們探討"精益求精"的深刻內涵。要航老師特別設計了"我的精度故事"分享環節,鼓勵學生們講述自己在學習生活中追求完美的經歷。

這支充滿活力的支教團隊即將踏上征程,他們帶去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術,更是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正如要航老師所說:"教育是點燃火種,而非填滿容器。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都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找到人生的方向。"首批融合工業理念的教學物資已經準備就緒,包括由軸承廠捐贈的教具原料和團隊研發的教學套件,即將運往支教學校。
(供稿:"植光·圓夢"支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