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鷹”試翼云為路: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學子在白楊坪播撒航空火種
通訊員 單單 袁語蔚 繆偉
7月5日,隨著蟬鳴撕開暑熱的帷幕,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小白楊”實踐團深入群山的褶皺里——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白楊坪林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為白楊坪的孩子們開展了一堂飛機模型制作課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本次實踐通過科普教育搭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橋梁,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破繭,科學啟蒙的晨光
在白楊坪林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臨時“科學實驗室”里,一場別開生面的實驗正在上演。實踐團成員帶領孩子們進行了吹風機吹乒乓球的科學小實驗。實驗開始前,實踐團成員向孩子們展示了實驗所需的器材:一個普通的吹風機和一個輕質的乒乓球。孩子們看著這些簡單的器材,臉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似乎在猜測這些物品能帶來什么科學奇跡。隨著實驗的開始,小朋友打開了吹風機,將風口對準乒乓球——神奇的是,乒乓球并沒有被吹走,而是穩穩地懸浮在了吹風機吹出的氣流中。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現象,實踐團成員還引導孩子們觀察氣流的方向和乒乓球的懸浮狀態。孩子們發現,當吹風機稍微傾斜時,乒乓球也會隨之移動,但始終保持在氣流的中心位置。
圖為實踐團成員教導乒乓球浮空實驗。葛佳夢 供圖
開拓,科學奧秘的探索
“大家知道為什么乒乓球會浮在空中嗎?”實踐團成員趁機向孩子們提問。孩子們紛紛搖頭,“這是因為吹風機吹出的氣流在乒乓球周圍形成了一個低壓區,而乒乓球上方的空氣壓強相對較大,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向上的力,使得乒乓球能夠懸浮在空中。”通過實踐團成員通俗易懂的講解和生動有趣的繪圖,枯燥的伯努利方程漸漸活過來,化作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重力是大地溫柔的牽絆,推力如少年奔跑的決心,阻力恰似成長必經的逆風。孩子們不僅直觀地感受到了空氣動力學的神奇魅力,也對飛行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紛紛表示,想要親手制作飛機模型,進一步探索航空的奧秘。
圖為實踐團成員講解飛機飛行原理。鄭子佳 供圖
筑夢,指尖造物的力學交響
模型制作環節中,實踐團成員把輕木片、橡皮筋等材料分發到孩子們手中,孩子們用鉛筆在泡沫板上反復描摹機翼弧線,小心翼翼地為螺旋槳纏繞橡皮筋,如同對待初生的蝶蛹。實踐團成員穿梭其間,時而扶正傾斜的尾翼,時而調試失衡的重心,他們的身影與窗外的梧桐樹影重疊,讓牛頓定律在秦巴山區落地生根,定格成最美的教育圖景。
圖為小朋友制作簡易飛機模型。葛佳夢 供圖
試翼,空氣動力的魔力
試飛環節,操場化作天然風洞。首架自制滑翔機栽向跑道時,沒有嘲笑只有關切的凝視。支教老師拾起折翼的飛機,指著機頭說:"這說明我們的作品需要調整重心。"這句話像施了魔法的咒語,孩子們立刻圍作同心圓,有的用橡皮泥為機尾增重,有的調整機翼安裝角度。當飛機終于在晨光中劃出優雅弧線,穩穩降落在三十米外的草垛上時,整個白楊坪都回蕩著純真的歡呼。更為驚喜的是,當飛機撞上樹枝后竟借著氣流盤旋上升,這讓孩子們直觀理解了失速與升力的辯證關系。
圖為小朋友放飛模型。彭琳智 供圖
巡航,飛行夢的正式啟航
正午的陽光將操場烤成金黃的畫布,操場上演著持續不斷的“飛行表演”。孩子們不再滿足于單純放飛,而是發展出花式飛行比賽:比拼滯空時間、挑戰繞樁飛行、嘗試載重飛行。這些充滿創造力的實踐,讓課本上的公式定理都化作藍天中跳動的音符。這些浸透汗水的輕木飛機,每架都有孩子們自己的獨特標記,載著他們的科學夢想翱翔。也許未來的某個深夜,這些山的孩子仰望星河時,會想起這個夏天,想起用橡皮筋與輕木片丈量天際的自己,而科學探索的永恒火種,早已在試飛與調試的循環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