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感受沿海特色民俗文化,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碧海青耘,向海而興”藍海筑夢實踐隊成員于7月5日赴南通如東洋口灘涂濕地,在當地漁民的指導下開展“踩文蛤、撿泥螺”傳統趕海活動。實踐團通過沉浸式體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歡聲笑語中解碼海洋生態智慧,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漁家智慧。
|
(圖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拍攝當地漁民趕海場景。孫佳康供圖。) |
非遺課堂:灘涂上的“海洋芭蕾”,綿延數公里的金色灘涂隨著潮水退去展露真容,實踐團成員赤腳踏入這片天然課堂。在漁民示范下,他們學習運用獨特的“扭、踩、摸”三步古法技藝尋找藏在沙層下的文蛤。現場漁民還介紹,文蛤捕撈需遵循特定時節與手法,這份傳承千年的技藝本身就是對海洋資源的敬畏與守護。
|
(圖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成員展示所挖文蛤。孫佳康供圖。) |
生態解碼:微觀世界里的自然哲學,在生長著鹽蒿草的潮間帶,實踐團跟隨漁民學習探尋泥螺棲息地。生物專業隊員用便攜顯微鏡觀察發現,泥螺殼表的螺旋紋路竟與周邊海域洋流走向存在生態關聯。“撿大放小、避開產卵期”的古老漁諺,結合海洋專家“每平方米2 00余個底棲生物構成候鳥遷徙補給站”的科普,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傳統捕撈中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他們意識到,灘涂不僅是漁民的生計之源,更是維系生態平衡的重要樞紐。
 |
(圖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成員踩文蛤場景。孫佳康供圖) |
青春交響:浪花里的勞動贊歌,夕陽為灘涂鍍上金邊時,沾滿泥沙的膠鞋與五彩貝殼交織成天然舞臺。實踐團成員將收獲的文蛤擺成校徽圖案,用泥螺殼拼出“守護海洋”字樣,以創意表達青春守護生態的決心。當地老漁民陳伯感慨:“這些娃娃們踩文蛤的認真勁,和我們年輕時一個樣!”活動尾聲,實踐團將勞動成果烹制成“文蛤蒸蛋”“醉泥螺”等特色菜肴,與漁民共品舌尖上的海洋文化。
|
(圖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在海邊合影留念。孫佳康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