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莆田學院“數”拓星村實踐隊奔赴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深入南靖土樓及周邊區域,開展以“土樓文化與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實踐活動,為土樓文化傳承與生態可持續發展探尋新路徑。

“數”拓星村實踐隊探尋土樓文化

“數”拓星村實踐隊觀看文化宣傳片
土樓建筑探秘:觸摸歷史智慧的溫度
實踐隊首站走訪懷遠樓與和貴樓,在環形夯土建筑中開啟文化解碼之旅。隊員們丈量懷遠樓“八卦走馬廊”的精巧布局,記錄和貴樓“沼澤地基”的建筑奇跡——這座建在3米深爛泥田上的土樓,歷經200余年仍穩固如初,其“松木樁基+糯米灰漿”的古法工藝令隊員們驚嘆。

南靖土樓

夯土工藝
生態棧道考察:捕捉自然系統的呼吸
隨后,實踐隊沿云水謠古棧道前行,聚焦沿道生態環境考察。隊員們記錄植被分布、水質狀況,分析生態系統現狀,發現土樓周邊生態雖有自然之美,卻也因游客增多、開發活動,顯露出脆弱性,如部分植被受踩踏、水體有污染隱患。

“數”拓星村實踐隊進行生態環境調研

“數”拓星村實踐隊對土樓結構的考察
雙向困境求解:青春力量破題傳承難題
實踐隊以實地調研為基礎,一方面與村民深度交流,了解他們對土樓保護、生態發展的訴求與建議;另一方面,計劃借助網絡媒體宣傳,講好土樓文化與生態故事,呼吁更多人關注南靖土樓,凝聚保護合力,助力土樓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為傳統建筑與生態環境共護提供“青春方案”。


媒體傳播矩陣:構建文化生態傳播網絡
活動尾聲,實踐隊整合調研成果,通過校園官微、短視頻平臺發布圖文、影像。以“解碼文化基因守護生態命脈”為主題,講述實踐故事,解讀文化內涵,吸引網友關注。借助新媒體傳播力,實現文化與生態保護的可視化傳播。
“讓屏幕成為保護的窗口。”實踐隊成員表示,團隊正通過數字媒介將土樓“天人合一”的建造智慧與生態保護理念傳遞給更多人,讓文化傳承與自然守護在云端同頻共振。